今天,威威换上一身崭新的牛仔服,早早地来到幼儿园。他双手捧着一个盒子,对园园说:“我从家里给你带了好吃的巧克力。”谁知园园一副视若无睹的样子,手中起劲地摆弄她的玩具,头也不抬地说:“我才不稀罕呢,我家多得是!”满怀期待的威威大受打击。下午回家的路上,他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告诉妈妈:“我失恋了!”
不知不觉中,孩子长大了,无师自通地把心爱的东西送给他(她)喜欢的人,而且还懂得用“失恋”这个词。也许他(她)会有以下表现:披着白丝巾在屋里跑来跑去,寻找做新娘的感觉;
嫉妒谁和谁玩得欢,走得近;大胆宣称××是我的公主(王子),甚至还要亲嘴、结婚! 休 闲 宝 贝 网
孩子的这些举动是不是让你大跌眼镜?你可能会感慨,“如今的孩子真早熟!”不,其实这算不上早熟,只是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孩子有“失恋”、“结婚”的想法,表明他对性别、自我、异性已有了初步的感觉,进入了“婚姻敏感期”。父母不理解的原因,是自己小时候没有这样“张狂”过,在严格的集体环境中成长,统一纪律、行为规范遏制个性的发展,“婚姻敏感期”没有产生的机会。
孩子对婚姻的探索是从自身开始的情感学习,是真正社会性认知的开始。婚姻和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人际结构,孩子从这里开始探索人和人的关系,并逐渐发展到更复杂的社会关系。此时的孩子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对婚姻充满了向往,他正在学习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对于孩子来讲,对异性朋友的敏感完全是纯心理、纯精神性的。它使人变得向上、助人、自爱,使孩子经历痛苦和快乐。孩子在认真地投入情感,他已认识到婚姻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最亲密的关系。这一过程使他学会了婚姻最基本的要素:找一位两情相悦的异性,而且没有血缘关系,这为他成人以后的婚姻品质打下基础。
不要斥责孩子“失恋”、“结婚”的想法,许多父母在孩子未定型之前,就一厢情愿地把一些所谓“道德”或“正确”的东西灌输给孩子,这种做法容易伤害孩子的感情,剥夺孩子成长的快乐。
让孩子做一个真实的人吧!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感叹无比复杂的爱情纠纷,唏嘘“他与她、与另一个她”之间的情感纠葛时,是不是想过,这个问题也许可以在6岁之前得到解决!
育儿启示
温和与理解是良药
对待孩子既可气又可笑的举止,我们完全可以有更温和的解决方法。一个德国男孩郑重其事地告诉妈妈,他要结婚了。妈妈对此没有惊讶、责备,而是耐心地询问新娘是谁?婚礼打算怎么办?需不需要她帮忙?结婚后住在哪儿?靠什么生活?结果孩子一下子明白,结婚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男孩看上去很可笑的请求,引发了他对婚姻、家庭更深入的思考。这也是教育,而且不留痕迹。
※
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要笑话孩子。无论你觉得孩子要结婚的宣言多么幼稚,父母都要避免开玩笑。虽然孩子对“恋爱”或“失恋”的理解幼稚而天真,但不可否认这是单纯而美好的。如果我们不但不理解还笑话他一通,孩子长大后更会觉得,失恋是一件很难保持尊严和自信的事情。
※
告诉孩子喜欢上一个人是很正常的事,被人拒绝也是很正常的事。这样复杂的内容,也许孩子还不明白,但在感情问题上,从小培养孩子客观、理智的心态并不为过。
※
抱抱孩子、安慰孩子,和孩子聊一聊,了解孩子将来希望找个什么样的伴侣。现在开了个头,长大后再与孩子谈及此类话题就会很自然,因为对孩子的爱情婚姻教育是一生的事情。
※ 用其他新鲜事物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很快就会忘记曾经的痛。
※
不要一个劲地追问,除非孩子愿意谈。父母知道这是个很自然的事就好了,过多的干预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孩子不提,家长也不要提。
相关链接
从小建立两性价值观
两性之间的价值观要从小建立。对这类问题,父母往往在儿女面前或羞于开口,或怕孩子听后胡思乱想而感到不便说。在孩子还小时,父母觉得没必要讲,待孩子大时,有其自己的主张后又不屑于听,真到事发之时,孩子不知所措,父母也措手不及。其实,父母对孩子两性价值观教育最有效、最深入的影响,是在孩子出生到12岁左右这一时期,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会自然降低。因此,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段,适当地与孩子进行讨论,培养其健全的两性观念,减少日后许多内心冲突。
摘自《读懂孩子的心》
编辑: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