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让孩子“喜欢”自己的性别...
 
 特色教育 越花哨 越创造
 爱除拥抱外还可以这样表达...
 孝心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
 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习惯
 儿子眼中的婆媳关系
 对无限索取型的孩子说不
 与婴儿的情感交流
 教育过度也有害(图)
 家教误区别娇纵了孩子(图)...
 继父母不能一味哄孩子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教育指南 >> 

教育指南 克服阻碍孩子潜能发展的因素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7-02-08 05:12:17

 

  1、了解影响孩子智力的因素

  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力发育50%左右是在4岁之前完成的,另有约30%是在4~8岁间完成。在这个智力发育的关键期,父母能否对孩子进行很好地开发和启蒙,是决定其今后智力高低的关键因素。休闲宝 贝 网

  当然,先天遗传因素对孩子智力造成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准妈妈的生活习惯,对孩子智力发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准妈妈有吸烟的习惯,不仅会造成孩子疾病的可能,而且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准妈妈过少食用新鲜蔬菜、鱼、肉、蛋、奶等富含蛋白质的营养食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脑组织发育。新妈妈如果过早地停止母乳喂养,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和智力提高。

  具体来说,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因素,大致有如下几点:

  (1)遗传因素

  父母的遗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智商的高低,一般情况下,如果父母智商较高,孩子的智商也会相应的高。另外,这种遗传因素还表现在血缘关系的远近上。如果孩子的父母同是一个地方的人,孩子的平均智商为102。如果父母的血缘关系较远,孩子的平均智商则可达到109。如果父母是近亲结婚,那么,孩子的智商就会非常的低,甚至可能成为痴呆儿。

  (2)饮食因素

  孩子的饮食状况不仅会关系到他的健康,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如,经常不吃早餐的孩子的智力发展,较饮食规律的孩子的智商相对较低。缺乏母乳哺育的孩子,其智力发展和吃母乳的孩子相比,相对会显得滞弱,因为母乳中含有多种促进孩子智力发育的活性物质,其营养含量比牛奶要高出10倍之多,对智力发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健康因素

  孩子健康与否,关系到他是否能有一个好身体,而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对确保孩子的智力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孩子出生条件不好,发生缺氧窒息、颅内出血、低血糖、脑炎、脑膜炎、脑外伤、高胆红素血症等情况,均可严重损害孩子的大脑功能和智力发育。一些药物对孩子的身体会产生副作用,长期服用还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如果孩子患有肥胖症,体重超过正常儿童20%,其视觉、听力、接受知识的能力,都会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是由于孩子体内过多的脂肪会进入大脑,这样就会妨碍神经细胞的发育和神经纤维的增生。

  (4)环境因素

  环境是制约孩子智力发展的“软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是主要环境,家庭中的智力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开发。家庭智力环境的营造,主要是靠父母的智力行为来实现。所谓智力行为,就是父母的所作所为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智力倾向,是一种智力活动。一个家庭的智力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的智力情况和父母的动脑水平,父母爱不爱动脑、善不善于动脑,都会直接关系孩子的智力发展,二是家庭的智力氛围如何,较之第一方面,它更为重要。所谓智力氛围,是指父母有没有为孩子的智力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如,父母的求知态度和求知表现,如果父母热爱学习,有良好的求知表现,孩子潜移默化中就会向父母学习,他的智力自然就会得到较好的开发。

  (5)实践因素

  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都是在多看、多想、多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最后再将它们转化为一种创造力。如果孩子只是一味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教育,没有实践的机会,就不会知道自己动手操作和创造带来的兴趣,他的智力自然就会停滞不前。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如,为孩子组织各种活动、游戏、实验等,让他在实践中找到创造的乐趣,使其智力得到完善的开发。

  2、克服阻碍孩子智力开发的因素

  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生活因素很多,除了人们常知的遗传、疾病和环境条件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大量医学和心理学调查表明,这些因素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得以克服。父母熟知这些因素后,可对症下药,解除生活因素对孩子的智力困扰。

  (1)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让大脑休息的最主要的方法。如果孩子睡眠不足,就会导致他的脑神经细胞兴奋和抑制平衡受到破坏,这样就会影响大脑发育和正常功能的发挥,显然,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极为不利。生活中,一些孩子由于学业负担过重,或贪玩而经常熬夜,这些都会导致孩子睡眠不足。父母一定要把好控制孩子睡眠时间这一关,确保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

  (2)让孩子每天吃早餐

  据医学专家研究,一个人上午体力和脑力的消耗能否得到补充,与早餐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孩子早餐吃的是一些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他在学习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就会得到及时的补充,而且思维也会比较活跃,能够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如果孩子的早餐质量不好,或者根本不吃早餐,就会严重影响大脑的能量供应,从而导致其智力下降和思维迟钝。

  (3)让孩子多参加运动

  让孩子经常参加运动,可以促进孩子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相反,如果孩子的运动量不足或从来不让他到户外运动,就会使其大脑供血不足,脑细胞和智力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体质,适量地让孩子参加运动,如,翻滚、爬行等。年龄稍大的孩子可以进行跑步、骑车、爬山等运动。

  (4)保持均衡的营养

  随着孩子的发育,他的活动量会有所增加,与此相对应,其体力和脑力的消耗也会随之大大增加。这个时候,及时地给孩子补充营养是必须的,因为大脑发育需要足够的营养补充。很多孩子因为营养跟不上或营养失衡,其智力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另外,儿童期正处于身体和智力快速发育的时期,这个时候如果选食不当,就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大脑造成危害。如,有些孩子偏好油条、煎饼等含添加剂较多的食品,便会造成他的大脑反应迟钝;有些孩子爱吃过咸的食品(儿童每天不宜超过4克盐),这样不仅会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还会损伤动脉血管,影响脑组织血液供应,使脑细胞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导致智力下降,过量摄入味精,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智力正常发育;有些孩子经常吃油温在200度以上的煎炸食品、长时间曝晒于阳光下的食品,还有不少孩子钟爱吃甜食,而且毫无节制,这些都会导致他的大脑发育变得迟缓,最终使其智力下降。因此,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克服偏食、贪吃等不良习惯,使孩子摄入均衡的营养。

  (5)避免孩子被动吸烟

  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对于香烟的烟雾非常敏感。孩子的大脑和肝脏还处在不断发育期,他的这些器官还比较软弱而且敏感,没有解毒与拒毒的能力。而香烟中的尼古丁毒素如果长期留存在孩子的体内,就会让孩子的身体产生不适,严重者会有恶心、呕吐的现象,进而造成孩子厌食、拒食,显然对孩子的智力开发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有吸烟习惯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好把烟戒掉。如果实在戒不掉,则应尽量少吸,至少要让烟雾远离孩子。

  3、克服阻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

  儿童期是孩子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许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家庭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父母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方面。

  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对他的教育方法。在培养孩子心理素质上,父母应采取理性的教育行为,表现在对孩子进行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态度和行动上。同时,父母还应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最真实的想法。父母管教孩子态度过于严厉,经常否定、批评孩子,当孩子取得进步时,没有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或一味地溺爱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即便他提出无理的要求也全部满足,有些父母高兴时对孩子有求必应,不高兴时则对孩子极其严厉,横加指责。以上这些教育态度都是不理性的,其结果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心灵,还会损害他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克服自身阻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呢?

  (1)不要将父母的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

  专家研究表明,即使是一个月大的婴儿,也能主动感觉母亲的精神状态。如果母亲感到焦虑,孩子也会感到焦虑;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孩子的情绪也会不稳定;如果母亲经常有恐惧感和不安全感,每天晚上总在窗户、门关好之后又小心翼翼的检查,这种恐惧和不安全感也会在无形中转移给孩子,使他经常处于一种恐惧,不安全的气氛中。久而久之,这些不良氛围自然便会使孩子养成胆小怕事、容易紧张、冲动、恐惧等心理情绪,最终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父母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总是疑神疑鬼,遇事时应表现出沉着和冷静,让孩子感到一种安全感,这对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

  (2)不要将父母的态度强压给孩子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大,这便要求父母的态度温和、理性一些,尤其在孩子面前更是如此。如,当父母看见孩子做错事,或犯了错误时,应该耐心地询问孩子,和他一起寻找和分析原因,耐心的给他讲道理并进行引导,这样,孩子对父母的话自然便会心服口服。相反,如果父母的情绪极不稳定,对待孩子的态度总随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变化,只要自己高兴,孩子爱怎么样就怎么找,一旦自己情绪不好,即使孩子表现得不错,也冲着孩子发脾气。这样就会使孩子对父母的态度难以捉摸,对事情的是非对错难以形成正确的判断。

  (3)不要将父母的不良举止传染给孩子

  由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起着榜样的作用,所以,孩子在其行为中,都会有意、无意地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如,父母与人相处的方式,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手段,父母的兴趣爱好、习惯、动作,甚至走路的姿态和说话的语调等等。父母所有这些行为,都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就不要指望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一位父亲向心理医生诉苦说,他的儿子老在外面打架惹事。医生问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这位父亲说,儿子小时,只要做错事或在外面打架,回家肯定会被他揍。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揍得越凶,儿子在外面打得越历害。原因在哪?孩子之所以经常在外面打架,正是从他的父亲那里学来的,因为他的父亲教孩子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打”,没有其他的办法,这就等于给孩子扭曲的心理埋下了祸根。因此,父母应该尽量改掉自己那些不良的行为举止,以免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

  (4)不要以成人的视角要求孩子

  很多父母已经习惯用成人的视角去看问题,因此,对孩子的要求也总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如,一些父母经常向心理医生反映,自己的孩子有说谎的毛病。其实,孩子“说谎”的原因,是因为孩子年龄较小,还无法分清现实和想象的区别,而父母却常把孩子的想象,误以为是孩子故意在说谎。父母这样做,实际上不但压抑了孩子的想象力,还会使他的心理承受过多的压力,导致孩子变得胆小怕事,不敢随便开口说话。

  4、克服阻碍孩子个性发展的因素

  个性指的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积淀和反映。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孩子。孩子的个性虽有遗传因素,但更多的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3~8岁期间,孩子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期。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大,其个性特质会变得越来越稳定,个性倾向性也会越来越鲜明。

  很多父母认为,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主要是开发孩子的智力、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实际上,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把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和生活习惯放在首位,这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品质。父母尤其是要关心孩子个性结构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防止暴躁、嫉妒、任性、孤僻、怯懦、自卑、狭隘、神经质等个性特征的发生。发展孩子良好的个性特点,使其个性与社会化相统一。

  具体来说,父母可从以下方面克服阻碍孩子个性发展的因素,培养和发展孩子良好的个性。

  (1)要有耐心

  我们都知道人的忍耐力是有限度的,尤其是当你的孩子一次次将你惹怒,你可能会禁不住火冒三丈,对他大声训斥甚至暴打,这样一来,你是出气了,可是否想过,你的这种行为和做法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的个性。孩子会从你的行为中渐渐养成遇事没耐心,喜怒无常,粗暴等不良习惯。因此,当孩子惹你不高兴时,最好能压下怒火,冷静的分析一下原因,尽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当然,父母还可有意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如,当孩子向你提出合理要求时,不要立即满足他,可这样对他说:“宝贝,妈妈(爸爸)正忙着,等做完事再过来陪你。”这样就能慢慢培养孩子的忍耐力,让他学会等待。

  (2)教孩子调整心理状态

  孩子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失败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此时,父母要做的是耐心教导孩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重新鼓足勇气,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学会坚强的面对困难。父母还可以给孩子讲一些英雄人物怎样战胜困难的故事,或把自己面对困难时的经验拿出来和孩子一起分享,使他尽快恢复快乐的心情。

  (3)言必行,行必果

  父母如果能坚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不但可以获得孩子对自己的信任,还可以树立父母的威信。这就需要父母尽可能地言行一致,始终如一,以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和无理取闹。如,父母在处理同样的事情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即便需要根据场合的不同做出变化,也要及时地给孩子解释清楚。

  (4)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思维,作为父母,一定要做到充分尊重孩子的这些感受,而不是要求他事事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做。即使是为了孩子好,也要充分考虑他能否按受,以商量的口气和孩子说话,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父母不妨尝试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意愿行事,这样不但可以让孩子开心、乐观,还能养成孩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5)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对于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父母一定要坚决地对孩子说“不”。如果父母只是半推半就,就等于给了孩子机会,而一旦松了口,孩子的这种无理要求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到时,父母只有无奈和被动接受的份了。因此,一旦孩子提出了无理要求,父母一定要态度坚决而又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的态度,让孩子知道这件事父母不让做。

  (6)给孩子权力和责任

  权力和责任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当我们得到权力的同时,其实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在培养孩子的个性上,父母应让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力和责任,这样可以培养他从小养成凡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谨慎的心理。

  孩子最初的权力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父母不妨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如果父母因为害怕孩子选择错误而替孩子做主,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力,那么孩子就永远也不会选择,永远没有自主性。当然,在给孩子权力的同时,父母应明确地告诉孩子,他所要承担的责任,让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使孩子从小养成勇敢面对、敢于承担责任的作风。

  (7)让孩子了解别人的感受

  让孩子了解父母和别人的感受,对于从小培养他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学会体谅父母、体谅别人很有好处,同时还能起到让他学会自我约束的能力。如,父母要是很累或很忙,不能陪孩子一起玩,可明确地告诉他自己不能陪他玩;和孩子一起在路上时,要让他知道你抱着他走路会很累,尽量让他自己走;让他知道打别人,别人会很痛,要想打别人先打自己试试看。

  5、帮助孩子克服坏习惯

  有位名人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确实,好习惯是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习惯则是通向失败的大门。对于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更是他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并将直接影响他一生的成就。

  要想帮助孩子克服身上的那些坏习惯,父母首先应了解孩子养成坏习惯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那么,孩子的坏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总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模仿别人(包括父母)的一些坏习惯;二是重复错误的行为;三是由于父母的纵容行为所致。

  明白了孩子坏习惯形成的原因之后,就应该了解孩子的有些坏习惯的养成,主要责任并不在他身上,他身上的一些毛病大多是从父母和别人那里学来的。因此,父母在对待孩子坏习惯的问题上,心态要放平和一些,慢慢引导孩子逐步纠正过来。如果只是一味地指责和打骂,强行让孩子改掉坏习惯,其结果不但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地巩固坏习惯,还会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总的来说,父母可从以下几点入手,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

  (1)鼓励孩子改正缺点

  对于孩子的一些缺点,很多父母往往采取的是一味批评的态度。殊不知,父母的这种态度只能助长孩子的叛逆心理。如果换一个角度,采取宽容和鼓励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孩子的缺点,与其一次次地对他进行批评和强行改正,不如抱以宽容的态度,在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的同时,对于孩子所取得的进步(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不要吝啬赞美之声,有时父母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都会让孩子受到莫大的鼓舞。

  (2)善于抓住时机

  很多孩子的坏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也就是说,他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养成一种对自己极为不利的习惯。因此,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一旦发现孩子的一些行为会使他养成坏习惯,就应给予及时纠正,使其坏习惯在还没有形成之前就改正过来。如,一旦发现孩子躺在床上看书,就应及时地告诉他躺着看书对眼睛造成的危害;发现孩子不洗手就吃东西,应及时给他讲解“病从口入”的道理,并督促他洗手;发现孩子摔玩具,应及时告诉他玩具摔坏后就无法再玩。

  (3)发挥榜样的作用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孩子,父母一味的批评与叨唠已经起不了任何作用。这个时候,父母不妨在日常生活中为他树立一个榜样,久而久之,孩子的那些坏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改正过来。

  (4)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

  要想纠正孩子已养成的坏习惯,父母的要求一定要切合实际,不能过高,而且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要指望孩子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就把所有的坏习惯都改过来,只要孩子每次都有一些改正就可以了。有时孩子改正后,一不小心又会回到以前的坏习惯,这也是非常正常的,在这一点上,需要父母有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要紧盯着孩子的缺点。只要引导和教育方法得当,相信孩子一定会逐渐改正这些坏习惯。

  (5)给孩子改正的机会

  对于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即使是“屡教屡犯”,父母也不能对他抱有成见,觉得他“不可教也”。因为父母的这种态度,往往会更加严重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从反面强化孩子形成坏习惯的动机。这样,不仅不利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也不利于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因此,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要给孩子改正的机会,即便是“死马当活马医”,也比让孩子“破罐破摔”好得多。

  (6)巧用故事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对于孩子的坏习惯,父母一味地批评、教训,不但不能起到纠正孩子坏毛病的作用,而且还容易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孩子的自我认识能力还没有完善,父母对他的批评,并不能给孩子证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自然孩子就不愿听从父母的教导,反而会强化他自身的坏习惯。在这种的情况下,父母不妨通过给孩子讲故事、念儿歌等寓意形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最后产生改正的念头。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还能及时给予鼓励,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7)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时候,当父母发现孩子的坏习惯始终“屡教不改”时,千万不要以为是孩子在故意和自己作对,因为有时候,孩子犯错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父母可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喜好,适时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忘掉自己刚才的行动。另外,父母还可在家里较显眼的地方,贴上一些简单明了的提示图画,时时提醒孩子改正坏习惯。相信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孩子会自觉的改掉自己身上的坏习惯。

  总之,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父母持之以恒地坚持和家庭成员的配合。同时,父母也不妨经常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果发现自己正是孩子的“坏榜样”,那么,就赶紧改正过来再要求孩子吧。

  6、帮助孩子正确排解压力

  “少年不知愁滋味”——在我们看来,天真无邪、可爱快乐和富于梦幻是孩子的专利,在他们的世界里,应该不知道什么是忧愁、烦恼、压力,无忧无虑。可曾几何时,孩子那充满欢快的笑声却逐渐消失了,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焦虑、疲倦、烦躁、压力等等。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快乐了?难道这个时代的孩子,生下来就注定要面临压力吗?

  或许,你会认为现在这个时代的生存压力太大了,还是让孩子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学习,并对他提出严厉的要求比较好;或许,你会认为自己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教育孩子,以确保他能够成才;或许,你会认为只有给孩子施加压力,他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其实,你的想法都没有错,只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讲究一定的方式和策略,就会陷入早期教育的误区,让孩子在重压之下没有喘息的机会,这就偏离了早期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宗旨。

  作为孩子,他不可能拥有成人的思维,也并不十分清楚父母对自己进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更不懂如何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以引导为手段、以激励为方法,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和快乐,远离压力和焦虑的困扰。

  当然,给孩子适当地施加压力,可以激励孩子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毕竟,如果孩子没有任何的压力也并非好事,因为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疲乏、懒散和松懈。如果父母发现孩子经常出现焦虑、狭隘、孤僻、泣、睡眠不足、故意破坏、说谎和欺骗、拒绝吃饭等行为,则表明孩子的内心已经有了很大的压力。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主动、积极地引导孩子,帮助他摆脱压力的困扰。

  (1)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应多抽时间和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和沟通,专心地看着孩子,认真地听他说话。只有父母坦诚地和孩子进行交流,孩子才会放心的把心交给父母,并把心里话说给父母听。在孩子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压力后,父母可以用信任的口吻问孩子:“你认为应该怎么办呢?”或者以肯定的口吻对孩子说:“让我们一起来面对吧!”帮助孩子建立摆脱压力的信心,和孩子一起寻求对付压力的方法。另外,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他平时喜欢去的地方,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忘却压力的存在,重新找回自信。除此之外,父母一定要在家庭中创造一种民主、能够接纳不同意见的家庭氛围,并具备足够的耐心。在和孩子交谈的过程中,切忌急躁和使用训斥、教训的口吻。因为如果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总是批评或训斥的话语时,他是不可能也不愿意向父母打开自己的心扉的。

  (2)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

  父母要想帮助孩子克服压力,首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么压力,以及压力从何而来,它的源头在哪里,然后,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针对问题帮助孩子摆脱困扰。有时候,孩子会因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比如,不和别人一起逃学、作弊、抽烟、抄作业等等),而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甚至会被孤立起来,这种情况往往会使孩子感到恐惧、不知所措,进而产生压力。这时,父母应当教导孩子要坚持原则,让孩子知道,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也是一种勇敢的表现,更是一种有主见和聪明的表现,使孩子树立起明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另外,发现孩子出现慌乱、恐惧的信号——受惊的目光、动辄就哭、举止狂乱时,父母应该敏锐地察觉到孩子的异常情况,并引起重视。父母可以和孩子安静的坐下来,轻抚孩子的头,或搂着他,用温和的口吻对他说:“我们可以谈谈吗?”或者“你有什么担心的事吗?”父母这样的问话,一方面表明他对孩子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对孩子的殷切关爱。只要孩子把自己“最害怕的事”说出来,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半了,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压力已经得到了减轻。最后,父母再根据实际情况帮助孩子进行解决,或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即可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目的。

  (3)教给孩子正确排解压力的方法

  由于孩子心智发展的原因,童年期的孩子心中一般不会藏有什么秘密,当孩子心里有压力时,大多数情况会从表情、动作上表现出来。如果你是一位细心的家长,那么,对于孩子的这种变化,应该是不难发现的。这时候,你可教给孩子一些自我排解压力的方法。如,让孩子做一些平时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玩一些平时他最喜欢玩的游戏。你可给孩子一些纸与笔,让他随心所欲地涂鸦。还可带孩子出去郊游,使其身心与大自然相互融合。

  (4)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

  相信父母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和别人分享快乐是双份的快乐,和别人分担烦恼是一半的烦恼。那么,我们为何不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快乐呢?懂得分享的孩子是快乐的,遇到烦恼时,他会主动地让别人来分担他的烦恼。因此,作为父母,不妨从创造分享环境和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入手,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父母可以经常以游戏的方式,为孩子创造分享的环境,因为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游戏中的轻松愉悦和融洽的气氛,会使孩子很快地融入到角色中,并学会如何与别人分享。如,家中来客人时,可让孩子一边唱“李小多分果果”,一边把食物分给大家吃。想来即便是再小气的孩子,也会在这种氛围中情不自禁地把东西分给别人吃,和别人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表扬和鼓励是培养孩子分享意识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孩子的积极行为得到强化和巩固。当孩子能与别人分享或有小小的进步时,父母就要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发现原来自己的行为,可以让父母如此地快乐。孩子在分享的过程中,会逐渐尝到甜头,自然就会产生再次分享的愿望。这样,当孩子再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就会很容易回想起上次的情境,进而采取积极的分享行为。

  (5)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源于他早期与父母接触和交流的结果,当孩子在很多时候使用各种方法来取悦父母、吸引父母的注意、得到父母的赞美时,他的自信心就已经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了。拥有自信的孩子是充满魅力的,自信心会让孩子同时具有从容不迫、果断、宽容、谦虚、亲切、勇敢、创新等一系列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而且,孩子是否拥有自信心,直接关系到他日后走上社会,在事业上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持久性,以及对工作和生活是否有热心和积极性。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与发展,是靠父母用“夸奖”培养出来的。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了多多夸奖孩子。

  (6)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鼓励他多多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对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大有裨益。值得注意的是,当孩子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时,父母最好不要强迫孩子对此进行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而应多听孩子自己的意愿。另外,由于孩子的心智尚未成熟,这个时候的他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正是挖掘智力、潜力的大好时机,也是培养孩子广泛爱好和浓厚兴趣的最好开端。因此,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培养孩子的关键期,寻找适当的时机让孩子展示自己的能力,从小树立自信、自尊和自强的优良品质。

  来源《启动孩子的天才思维》

编辑:春雨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