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 |
|
|
|
婴儿期 读书·思考(三)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9-08-28 11:38:58
心痕的原帖: (接上文) 至今,我们一直坚持自己的孩子自己养大的原则,由于经济和住房的原因,我们并没有要找保姆。在儿子一岁半的时候,就送他上了托班,每天坚持接送,从不让他在心理上远离父母。但是当初因为儿子的到来而改善的房子,却依然使我们头痛。现在,儿子已经上小学了,我却没有能力让他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看房的经历,也已经有一年多了,甚至带儿子到郊外游玩时,看到成片的新房子,儿子也会大喊:“妈妈,那里有新房子,我们去看看吧……”他的喊声足以让我们在心底无数次地对他说“对不起”。每每想到这些,我心中就会莫名地痛,那种感觉用“揪心”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我的工作在儿子10个月的时候有了起色,在朋友的帮助下,到一家电脑公司上班,远离了那个青山绿水的孤寂之地。后来就频频光临人才市场,在各种审视的眼光中,总算找到了相对满意的工作(这个过程其实不比找房子更容易,以后有空可以慢慢说起)。
至于和先生之间存在的磕磕碰碰,那也很正常,在儿子面前,我们有共同的认识:做儿子的保护神,做儿子的好朋友,为儿子营造一个欢乐的氛围。这个认识使我们可以尽心地对待儿子,并在儿子的笑声中将所有的不快抛到九霄云外。
池莉是幸运的,她在我这个年龄时,早就功成名就,虽然力尽艰辛,但最终还是有宽敞的房子,并享受女儿、家庭给她带来的快乐。而我,在事业上虽然执著,却没有她那样的才气,但是,儿子带给我的快乐一定也和她女儿带给她的一样。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她曾经有过的烦恼和曾经走过的泥泞,知道她是一位称职的母亲,作为女人,我也和她一样,在孩子的笑脸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同样我也希望,当我们的儿子长大以后,可以明白,既然我们有了这段机缘,我们就要好好珍惜,在我们相互成长的过程中,让先生做一位好爸爸,让儿子做一个好儿子,让我做一个好母亲吧。
也说刘亦婷
如果说《怎么爱你也不够》带给我的是共鸣,那么这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带给我的却是震撼。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已经从报纸上看到过它的介绍,和对刘亦婷的最新采访,也看到网友写的读后感,使我在看这本书之前就有了一种神往,想看看到底什么魔法是刘亦婷顺利进入了“常春藤”之首,想看看朋友们深有感触的观点阿是否真的那样管用,也想看看能否从书中找到适合我们的方法,使我们家也出来一位哈佛男孩来。
封面上是灿烂的刘亦婷,那阳光般的笑容吸引我打开了这本书。我并没有一口气将它读完,关于早期教育的点点滴滴,我都边看边对照,很仔细地将刘妈妈的方法好好看了一遍,第一个感觉就是“得到这本书太迟了”。后来看完全书的内容,我被婷儿的精神所感动,也被她妈妈、爸爸持之以恒的系统教育的精神所感动。由于我的儿子处于早期教育的边缘,所以,我又回头看了其中早期教育的一些章节。
经过反省,我感到,我和刘妈妈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一种精神,一种主动教、坚持教的精神。文中在描述了如何在平常的日子中培养孩子对万事万物的兴趣,如何主动教孩子掌握她接触的事物,所有的努力在孩子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形成了系统的影响,在她长大后自然而然地将她需要的感知调动起来,使她对知识永远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战斗力。
其实,在我和儿子相处的日日夜夜,我也是这样,教他学会观察,教他咿呀学语,教他和大人打交道……,唯一的不同就是我没有将这些进行到底,往往是心血来潮后,想起了什么就教什么,这种随意的方式,使我们没有将整套的知识传授给儿子,也使儿子对周围的一切听之任之,不善于刨根问底,这些弊端,在上了小学以后就逐渐显露出来,在知识面上,虽然比同龄的一些孩子稍好一些,但是还是很单调。
在刘妈妈的教育方法中,我有时也能够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在早期也没有刻意教孩子学这学那,因为他最想做的就是玩。看了《哈》这本书,我知道玩也可以玩出名堂。印象中,小时候他要玩沙子,我却怕他弄脏了小手,但在前几天,当儿子看到其他孩子在玩沙子时,他竟然说了一句:“多脏啊!”我听了心中竟有点异样,我知道我原来的态度已经在孩子的心中定格,使他形成了他自己的是非观点,对“沙子游戏”的评价,无疑是我教育的失败。
刘妈妈在描述游戏的这一节,有这样一段日记:“孩子在学和玩的时候,就不要想什么脏不脏,……,手脏了可以洗嘛,而情趣枝桠一旦掐断就再难长出了。”“……娇气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而且,菲菲刚才伸手抓了个空,好不容易表现出来的一点兴趣,多么容易被掐灭啊!”现在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一定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是,从我的教训来看,“不能只做早期教育的信奉者,要不折不扣地给孩子有用的信息,激发他对周围环境的兴趣,让孩子在婴幼儿期间就充分发展与学习有关的各种能力”(待续)
读书·思考(四)
≡
查看、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