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新闻
   育儿新闻
   怀孕胎教
   育儿早教
   宝宝学艺
   育儿FAQ

   相关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新闻 >> 

育儿新闻 调查:理财教育一片空白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9-10-23 11:27:58

 

  多少钱可以宠坏一个孩子?

  金钱是把双刃剑,富裕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但如果缺乏健康完善的价值观的指导,它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缺乏人生理想、乱花钱、自私、贪婪等。帮助他们改正这些错误,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培养理财的能力,这是教师和家长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学校对孩子进行了哪些理财教育?休 闲宝 贝网

  问了很多学校的很多老师,都说哪儿有时间?补习语文、数学、英语还没有空呢!面对这样尴尬的回答,不得不思考,作为中国的家长和老师,该如何对孩子从小进行理财教育?

  前段时间,我对北京一所重点小学六年级的44个学生及家长分别进行了“中国儿童理财教育”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家长中,经理、教授、工程师居多,大多住在中关村、大学附近,属于高收入群体,但他们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在收回的44份家长问卷中,19人明确回答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理财教育;12人告诉孩子什么是储蓄生息;10人让孩子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应该节约;有两人教孩子如何打工挣钱;两人为孩子建立收支簿;只有一位家长列出了孩子从两岁开始接触钱币到10岁存钱、创收能力、花钱、慈善献爱心教育、带孩子到父母工作场合了解家庭收入的来源等,这位家长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意识比较接近欧美发达国家,可惜占的比例太小。

  回头让我们再看看学生的答卷,当学生拿到问卷后好几个孩子问老师:什么是理财?是不是让我们花钱呀?是不是教我们炒股?经过老师解释后学生开始答卷。问卷第一题是:你知道父母每月的经济收入吗?了解家庭每月开支情况吗?16个学生知道父母的收入情况,而支出情况只有两个孩子能说清楚,大部分不知道。其中有一份问卷让我们啼笑皆非,在家庭每月开支处孩子写的是1000元,而自己的零花钱每月就1000元,也就是说这个12岁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家庭每月开支。

  当问道:你有没有靠自己的劳动挣钱的经历?大多数孩子很开心地回答:有在家里擦桌子、洗碗得到1元、5元。其实这些应该是孩子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家长误以为可以培养孩子靠劳动挣钱的意识,长期下去,孩子必然只会认钱却毫无“责任”二字。

  至于学校对孩子进行了哪些理财教育,那更是一片茫然。问了很多学校的很多老师,都说哪儿有时间?补习语文、数学、英语还没有空呢!面对这样尴尬的回答,不得不思考,作为中国的老师和家长,该如何对孩子从小进行理财教育?有几个建议提出来供参考:

  正确看待金钱

  理财教育包括3个方面:赚钱、花费、管理。赚钱是得到金钱的方式;花费是消费;管理是对金钱的态度。在日常生活里教孩子正确对待金钱、运用金钱,使其从对金钱的接触中学习自尊、自立、责任才是最重要的事。

  将理财教育纳入学校、家庭 学校、家庭应把以怎样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使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纳入青少年整个成长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

  劳动创造财富

  在日本家庭教育中,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给他付钱的话,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让孩子明白劳动创造财富这个道理,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从而知道赚钱的正当途径。分年龄段来进行理财教育我们先看看美国少儿理财教育的目标要求:3岁-4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6岁知道钱是怎么来的;7岁-9岁能看价格标签、比较价格,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并能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10岁-12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使用,并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中国还没有发展到给未成年人提供挣钱机会和市场的程度,我们可以根据国情对孩子进行取舍。

  教会孩子管理零用钱

  从培养孩子最初的金钱意识、掌握初步的钱财支配能力的角度来考虑,适当给孩子零用钱是利大于弊的。一份对我国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青少年的问卷调查显示,城市中6岁-15岁孩子平均每人每月可从父母和亲属那里得到60元的零花钱,但家长不监控他如何使用,从而造成孩子不珍惜钱财。那么如何教会孩子管理好自己的零用钱呢?老洛克菲勒的教子方法值得借鉴:让孩子设一个小账本,写出开支计划,并记录钱财的收入和支出,家长帮他分析这项计划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这是一个能知道怎样用钱和科学用钱的好办法。

  养成节约好习惯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小学生穿的多是米奇、耐克、李宁等名牌衣服,用的也是酷狗、米奇等名牌学习用品。应该教给孩子“节约一分钱就是赚得一分钱”的观念,比如,生活学习用品不攀比,实用就行;要求孩子多留心关掉所有不用的灯、收集整理家中废旧书报卖破烂等,让孩子想出更多的节约主意。为钱承担责任如果在花钱上有什么闪失,不要为孩子开脱,让其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并从经验中学习。孩子长大一些时,就让他共同承担家庭的财务目标,了解家里为什么存钱、怎样把钱攒多、又怎样合理地花钱。要求孩子照管好自己的房间、玩具和个人物品,当眼镜、外套、书籍等因为粗心而不得不替换时,可以考虑要求孩子用其存款弥补这一开销。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几乎不需要理财知识,主要是通过勤俭节约把基本生活安顿好,也正由于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原因,中国的成年人普遍缺乏理财意识。但如今的社会发展了,对于在经济社会里成长的孩子们来说,从小就要和钱打交道,财富将是他们人生中必须面对的主题之一。所以,理财要从娃娃抓起。(作者系北京才人堂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家长观点:学习理财,我们才刚刚开始

  合理地培养孩子处理财富的观念,不让他们再经历我们曾经历的一些事情,这在今天,对我们也是刚刚开始的一种新的挑战。

  经济社会中,钱的问题是个大问题,可我偏偏对钱没有感觉。所谓没感觉,并不是自己有多清高,视金钱如粪土;而是说,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如何合理处理自己的财产,如何在有效地保护财产的同时使其合理增值,即合理理财,我对这样一种观念“没有感觉”。

  我这样说,绝对没有将责任推到父母身上去的意思。但在儿时,确实有一种很有意思的风气:一个人若是有了大量财富,那不是资本家就是地主。资本家和地主在当时是罪恶、丑陋、卑鄙、龌龊、贪污、腐化的代名词,相反,如果一个人身无分文,那才是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在这样一种风气下,多数人手中不可能有大量的财富,同时这些人的孩子手里也不可能有很多钱需要处理。我上小学时处理的最大一笔钱是5元钱,那是因为上学要交学费。那时,非农户的学费5元,农户则是3元,还经常看到一些同学拿着各种证明要求学校免除学费。此外,手里有钱的时候就是3分、5分,谁要是手里拿着一元、两元,那简直就是财主,该打土豪、分田地了!我记得有一次春游,一个同学告诉我他姐姐给了他5元钱,羡慕得周围同学一阵惊叹,我当时裤兜里只有2角4分,5元钱那是一笔巨资啊!

  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状况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从小接触如何对待金钱的问题,同时,家庭总体的相对贫困也使得每个孩子对家庭的义务是无条件的即孩子给家里干活是天经地义、没条件可讲的;反过来,家庭也不可能为每一个干活的孩子提供所谓的物质奖励。这种观念的好处是,孩子从小就培养出一种对待家庭的责任是无条件的观念意识,工作以后主动将工资上交也是十分正常而自然的事情。但其不足是孩子从小就与钱这种东西隔离了起来,而对金钱的管理则完全是大人的事情。离开金钱,孩子自然也就不会有一个“私有财产”的观念这在当时是绝对反动的、没落的观念;同时,一旦有了钱以后,该如何合理分配处理财产就会成为问题,甚至是一个需要重新学习的问题。
  记得我读研究生时,尽管已经结婚了,却很少思考钱的问题。直到女儿将要出世,才发现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在以前对我而言只是一种观念,现在则变得十分现实。钱似乎是在突然之间变成了整个生活的中心问题,因为一切都需要钱去打点大人需要检查、住院、各种营养品,小孩儿需要床、被子、褥子、衣服、帽子、奶瓶、奶嘴……而做这些具体而繁杂的事情的前提条件就是“钱”。虽然结婚时,钱的功能已经表现出来了,但那时还没有从根本上影响我的认识,孩子的降临确实使我的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挣钱也就变得十分自然。

  我觉得不少跟我年龄差不多的人几乎都是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摔打、不断摸索,整理出自己如何处理财产的观念的。例如强制储蓄,强制性限制自己的一些欲望,尽可能合理分配手中的货币,安排自己的生活,将不同的钱用于不同的消费支出。这些最基本的技能一方面来自于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则来自于生活的磨砺,但对于终于有所盈余而储蓄起来的财富该如何处理并没有多少科学的观念,同时这种从经验得来的认识又在影响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一方面,我的女儿很少接触金钱;另一方面,她对外面的物质世界充满了渴望,那感觉是只要她想要的,就可以用钱买回来,但这个东西花了多少钱,她并不关心那是大人的事情,大人总会满足她的愿望的。我们一方面会拒绝女儿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应该让她树立一种正确对待金钱的观念了。

  我和妻子已经有了一种意识,就是一些比较小的花销让女儿自己去处理,但这还不是前面所说的科学意义上的理财观念。经济社会,让孩子从小接触这方面的知识的确是必要的。林语堂先生说得好,钱这个东西本来就没有好坏之分,使钱变质的不是钱本身,而是处理钱的人。显然,合理地培养孩子处理金钱的观念,不让他们再经历我们曾经历的一些事情,这在今天,对我们也是刚刚开始的一种新的挑战。(石天强张晓东)

   专家观点:从“给钱”向“赚钱”的观念转变

  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天突发奇想地说想给我打工挣点零花钱。我当即表示同意,很快一张家务活清单以及价格明细表便挂在了女儿的床头,女儿开始了诸如洗碗、拖地、买早点的“打工生涯”。刚开始,女儿乐此不疲,渐渐地就没有兴趣了,终于,没熬过一个月,女儿的赚钱计划彻底破产,从此又开始了向我要钱的日子。我问她:“为什么有钱不去挣?”她说:“唉,钱实在太难挣了,还是你给多少就花多少吧。”真没出息!当然,这种向父母要钱花的念头绝不是女儿自己想出来的,而是整个社会大环境惯出来的。

  在中国,尤其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从来都是伸手向父母要钱,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而父母大都无条件接受并乐意为之,以致于有些孩子长大成人走上了工作岗位,还习惯于伸手向父母要钱买房、买车、娶媳妇,甚至抚养第三代。要钱的理所当然,给钱的亦理所当然,甚至嘴上还叨念着祖辈留下来的古训:“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迟早都是要给他们的。”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家族式理财观一代代“给”下去,生生不息。
  在美国则恰恰相反,父母从小就鼓励孩子赚钱,甚至很多父母在孩子18岁成年时就让孩子离开家庭自谋生路。在被美国父母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中,则明确要求孩子达到以下理财目标: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美元纸币;5岁时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开始学习攒钱;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到储蓄账户里;9岁能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2岁能够制定并执行两周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3岁至高中毕业,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他们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这样的教育对孩子非常有益。因此,每当我们看到在世界亿万富翁排行榜上美国人不仅位居前列,而且占去总数的一半多,以及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和影响的美国著名企业家越来越多时,应该不足为奇,因为,这是他们长期坚持儿童理财教育的必然回报。

  英国一向主张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日本则主张自力更生、勤俭持家。反映在儿童理财教育方面表现为:重视家庭教育,主张孩子自力更生,不随便向别人借钱,还主张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在日本,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到少年儿童的整个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这也为日本培养、造就大批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由此可见,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儿童理财教育方面的确存在着很大差距,可以说,目前中国儿童理财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我们应该彻底改变中国传统家族式理财观念,打破人与人之间耻于谈金钱、待遇、报酬的羞怯状态,像西方国家一样,大胆地与孩子谈金钱、谈赚钱,从小就培养孩子赚钱的意识和能力。这已经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否则我们的孩子还会天真地以为,钱是从ATM机里取出来的,只要刷卡,我们就可以任意消费。

  金钱是一把双刃剑,富裕的生活本身不会对孩子有害,可如果缺乏健康完善的价值观的指导,它就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不健康的价值观比富裕的生活对孩子更具伤害性。因此,为了避免金钱给孩子带来伤害,我们更要着力培养孩子健康完善的价值观和理财观,同时,弥补我国在儿童理财教育上的滞后状况,将理财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来抓,父母或教师要积极引导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理财行为,包括挣钱、花钱、管理和分享金钱等各个环节。但我们毕竟是礼仪之邦,有着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不能让孩子染上“一切向钱看”的市侩之气,有必要让孩子把挣钱行为和作为家庭和社区成员该尽的义务区别开来;教会孩子制订个人财务规划,可以是周计划,也可以是月计划,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培养他们长期规划的能力,使其能够合理支配、管理自己的财富;还要让孩子通过慈善活动等形式,获得帮助别人的快乐,明白“给予,然后才会得到”的道理。

  总之,在我国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我们有必要将儿童理财教育纳入到与智商、情商教育并列的同心圆中,使理财教育逐渐进入到学校和家庭素质教育的视野中,以弥补我国在儿童理财教育方面的缺失,促进我国的儿童理财教育从“给钱”向“赚钱”的观念转变。因此,有观点强调:处在经济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想孩子将来生活得好,智商、情商、财商一个都不能少。所谓财商,就是孩子认识和驾驭金钱的能力,它理应而且必将成为我国儿童基本的素质之一。

编辑:小元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