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豆豆得虫牙了(组图)
 如何应对夜间蹬被的孩子
 让孩子远离污染10个对与错...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新生儿期 >> 

新生儿期 宝宝多病的根源在父母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9-09-21 10:29:49

 

  入冬以来,禽流感的紧张空气还没有从人们头顶上消失,随之而来对流感变异病毒的恐惧又开始在蔓延。12月4日,西伯利亚冷风呼啸而至,京城转眼间天寒地冻,儿童医院及各大医院儿科门诊一时间又人满为患。如今生活条件好上加好,各家的掌上明珠——婴幼儿的日子更是优越无比,可为什么孩子体质却一代不如一代,病儿反倒越来越多了?

  谁制造了“小病包子”休 闲 宝 贝网

  有些父母总认为爱生病的孩子是体质不好。其实,除少数孩子是先天发育不良外,多数的宝宝都是后天养育方式不当使然。

  常被人称之为“小病包子”的幼儿,一种是由于父母关心过度的结果。北京人都喜欢大胖小子,父母总希望能一口喂出个胖子。生怕宝宝缺少营养,整天像填鸭一样,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怕宝宝冷,给他穿得厚厚实实动不了窝。结果是吃得多,脾胃失调;运动少,体质虚弱,怎么不生病?

  另一种源于父母的不良生活习惯。有的表现为懒惰——很少打扫家庭卫生,既不开窗换气,也不擦洗灰尘,不勤洗衣晒被。家里环境极不适合幼儿生活。有的表现为洁癖——家里空调、空气清新机一应俱全,桌面地面一尘不染,消毒水天天洒,拒绝外人来访,也不让宝宝出门,整个一个“无菌培养”。这两种生活习惯造成的家庭环境,对宝宝身体的健康都很不利。

  不少年轻的父母,谈起育儿的知识也满腹经纶,看别人的问题也很尖锐,只是一放到自己身上就找不着北了。下面的两个例子就很有代表性。

  3岁的妞妞自从上幼儿园后,隔三差五就会生病。感冒发烧咳嗽,弄得妞妞妈妈上不好班,三天两头要请假带孩子看病。班上的老师也弄不明白,妞妞的身体挺壮实,为什么老生病?一次和妞妞妈妈闲聊,老师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妞妞妈妈总怕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吃不好,每天接妞妞回家后,大人吃晚饭时不停地给她吃这吃那。周末还要炖一大锅排骨,为全家人进补,直搞得孩子食火太盛,偶感风寒就感冒发烧。

  “早吃好,午吃好,晚吃少”。这是大多数人都懂得的常识。有些年轻妈妈一心疼起宝宝来,就把这些至理名言都忘到脑后了。其实现在多数幼儿园是营养配餐,幼儿每天伙食的营养摄入量足够了。宝宝晚上回家吃点水果,喝些水就可以了。倘若再额外给宝宝加餐吃好多东西,只会增加他的肠胃负担,造成消化不良或其他后果。

  亮亮上大班了,个子又瘦又小。亮亮妈妈心疼孩子体弱多病,天气刚有点儿冷,就慌忙给儿子加衣服。北风一吹,立刻不让亮亮到户外玩了。早晨上幼儿园,里三层外三层给亮亮穿得像个气泡鱼。她一厢情愿地想:只要保暖、冻不着,亮亮就不会生病了。然而事与愿违,宝贝儿子依然经不起一点儿风寒,天气有点变化他就给你颜色看,发起烧来温度高得吓人。

  老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幼儿的肌体正处于发育过程中,各种器官和免疫系统还未完善,吃得过饱,穿得过暖,加重了新陈代谢的负担,会使本来就较弱的肌体调节功能难以发挥作用,失去抵抗疾病的能力。宝宝一生病,妈妈就着急焦虑。宝宝反复生病,更加重了妈妈的焦虑。有病乱投医,一天带孩子上几趟医院,全家重点保护,穿得更多,捂得更严,导致孩子反复生病,恶性循环。

  所以,关键是父母要从幼儿的身体实际出发,尊重儿童生理发育成长的规律,才能让孩子少生病、不生病,杜绝“小病包子”。

  父母容易陷入的三个误区

  误区之一:待在家里不接触病毒。

  有的父母认为今冬是流感高发期,幼儿抵抗力弱,带宝宝外出容易受到病毒感染。所以最好的防护措施是把宝宝关在家中,尽量不让出门,这样可以不接触病人,少生病。

  但是,他们不知道幼儿即使待在家里也会生病。因为,多数感冒是由病毒、细菌传染的,这些有害的病毒细菌随着空气到处传播流动,家中父母每日上下班有可能把这些有害的东西随身携带回家。此外,手和口也是传播病源的途径,有的父母一进家门不更衣,不洗手,就抱孩子、亲孩子,无意中把自己带来的病毒细菌传给了易受感染的孩子。

  误区之二:增强免疫力靠药物。

  有的父母认为婴幼儿身体免疫力低,需要用药物帮助来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尤其是看了一些电视、报刊的广告宣传,他们不断地给宝宝吃初乳素、施尔康,一入冬就赶紧注射免疫球蛋白,以增加免疫力。然而,效果并不明显。

  实际上,人体的免疫力与每天吃的食物有关。为宝宝提供的饮食要有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在米面豆类、鱼肉蛋菜和水果里就很丰富了,只要在做饭中保证营养配置均衡、品种多样,让宝宝定时定量进食,完全可以满足身体的需要。只有合理地摄入各类食物,使各种营养素搭配平衡、相互补充,才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和利用,有效地提高免疫力。

  误区之三:重治疗轻预防。

  有的父母因为工作忙或是对预防为主的方针不够重视,平日里不太关注宝宝的身体活动及锻炼,也很少带宝宝做各种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的运动。一旦孩子出现头疼脑热的情况,马上去医院要求医生开最好的药、打针输液、用抗生素,认为只要药到就能病除,想迅速把疾病压下去。多数情况却是此病刚治好,没有几天彼病又来了,此起彼伏,宝宝的病一冬天难以痊愈。

  这是由于人生病都有个病因形成与治愈的过程。他们不清楚宝宝生病有外在病毒细菌感染的因素,也有内在身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幼儿的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和皮肤调节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不能适应外界温度的急剧变化,容易着凉或受热,导致病毒细菌侵入肌体,爆发疾病。发烧正是宝宝身体中的免疫细胞在与外来的病菌作斗争的表现,也是促进新陈代谢,最终战胜疾病的过程。要想宝宝少生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日常的户外运动和身体锻炼,逐渐提高幼儿的体质和免疫机能,增强自身抗击病毒细菌感染的能力。

  另外,常言道“是药三分毒”,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都有副作用。宝宝生了病,父母一定要听从医嘱,切忌自行其是,胡乱吃消炎药,小病大治,致使病儿体内病原体耐药性增强,增加治愈的难度。

  还有一个常识,父母应该懂得。没有哪个人一辈子不生病,宝宝生一些小病很正常。人体的免疫机能正是在与病毒抗争的过程中逐渐增强的,不生病就不可能提高免疫力。现在流行的打流感疫苗,就是通过注射少量的病毒疫苗,人为地制造点“小病”,来调动激活人体内的免疫功能,达到提高抵抗疾病能力的效果。所以,宝宝生点儿小病,父母完全没有必要惊慌失措,而反反复复带宝宝上医院,更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这时,只要按医嘱给宝宝吃药,注意饮食清淡,多喝水,多休息,过几天自然就会痊愈了。

  两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有户医生家庭精心养育了两个孩子,吃的是大人口中省下来的精米白面,喝的是家中自制的蒸馏水,可还是面黄肌瘦,整日病病殃殃的。后来请营养专家全面检查分析,找出了病根。原来那位医生自以为最有营养、高度卫生的精米白面和蒸馏水,把人体不可缺少的各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都给过滤掉了,孩子常年吃的是纯净的没有丝毫营养的食物,身体怎能健康呢?

  另一户家庭因为“右派”受冲击,家里穷徒四壁,孩子生下来只能喂以粗茶淡饭,把大地作为游戏场所,从小接受冷空气的洗礼。冬天生不起炉子,父母就带着孩子跑步、蹦跳、搓手取暖。几年过后,孩子身体棒棒的,不仅比同龄的小朋友长得高,而且很少生病。这就是粗茶淡饭,户外活动的好处。所谓“穷人家的孩子身体壮”,也正是这个道理。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对孩子是精心养护,还是粗放管理,不仅是个方法问题,而且是教养观念上的大问题。为什么眼下生活条件好了,孩子的体质反倒一代不如一代,问题的症结正在这里。现在处处讲以人为本,父母养育婴幼儿也应该讲求以人为本,即以幼儿的身体发育需要为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幼儿身体的成长发育,如同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阳光和水分一样,也有三大要素。幼儿需要充足的食物和营养,需要适当的活动和运动,需要良好的环境和生活规律。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家有幼儿,父母就应该根据这三大要素安排家庭生活起居。

  比如:做饭要充分考虑宝宝所需要的营养口味,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必要时应给宝宝单做,绝不能让孩子就合大人的饮食习惯。

  比如:每日给宝宝安排适量的身体活动,保证户外运动的时间。根据宝宝的年龄,循序渐进地做一些肢体运动训练,以促进身体发育,扩大肺活量,提高免疫功能。

  比如:不要因冬天风沙大而紧闭门窗,让室内污浊的空气滋生病毒和细菌。居室每天早晚要开窗通风换气,保证空气流通,室内环境清新。不要带宝宝去商场、超市等通风不畅、人员密集的地方,尽量给宝宝创造空气质量新鲜的生活环境。同时要教会宝宝养成洗手、漱口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帮助宝宝学会随气候变化和身体冷热穿脱衣服。

  总之,在家庭中,父母一切要从有利于宝宝身体健康成长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只图个人的喜好行事。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