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健康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宝宝健康 >> 

宝宝健康 儿童每天锻炼一小时“刚刚好”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9-10-02 14:23:31

 
  时下的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要么过胖,要么过瘦,体质明显下降。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让他们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科学研究证实,45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才能消耗体内脂肪库中的脂肪,时间太短效果会打折,时间太长又会影响饮食和休息。所以,“1小时锻炼”对学生强身健体而言,可以说是“刚刚好”。

  受访专家:

  胡增荦:国家体育与健康课题组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

  黄光民: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

  儿子比妈妈喘得都厉害!

  “我前天从报纸上看到这个消息后,眼泪差点没掉出来!”北京市西城区的马女士激动地说。

  “真的,我一点都不夸张。我儿子从一年级起就迷上了游戏,整天抱着台掌上游戏机。”马女士一边说,一边看了一眼旁边的儿子小马,“游戏机总在更新换代,每次最新款出来,他就吵着让我买新的,你看他自己,现在都六年级了,没往高里长,净往宽里长了!”

  小马不满地瞪了妈妈一眼,示威似地拿出一台精巧的游戏机玩了起来。

  “你瞅瞅,一说他,他就这样!”马女士颇感无奈地说,“他偶尔跟着我跑上几步,比我这40多岁的人都喘得厉害,你说这以后可怎么办啊?”

  此时小马手中的游戏机传出呯呯啪啪的声音,马女士生气地一把从儿子手中夺过游戏机:“为了让他出去运动运动,我和他爸可没少跟他磨嘴皮子!如果没有体育课,他这一天就不会有什么运动,可体育课一周只有两节!”

  手中没了游戏机,小马一下子变得无精打采,往旁边的马路牙子上一坐,懒洋洋地看着身旁匆匆走过的行人。

  “我们的话他不听,现在好了,有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规定,在学校里老师就督促他进行体育锻炼了。”说到这里,马女士的脸色变得明朗起来。

  “每天锻炼一小时,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胡增荦说,“就像孩子们迷恋游戏机一样,你不让他打,他非要打。一旦喜欢上体育活动,想不让他活动都不行。”

  现在的孩子要么过胖,要么过瘦,体质健康的孩子很少见。同时,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比较差。

  胡增荦说,日前他应上海一所中学之邀,给初中一年级篮球兴趣小组的孩子们上课。“那些孩子真让我感动,他们把参加兴趣小组的活动当成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纷纷向父母保证,参加兴趣小组绝对不会影响到学习。”

  “我先不教给孩子们篮球的基本训练,而是让他们充分感受篮球给生活带来的愉悦。”胡增荦认为,现在学校里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可能并不能做到让孩子长多少肌肉,但至少“给了学生一个非常大的活动空间,是改革应试教育体制的重要举措”。

  体育器材成“摆设”

  “现在学校的头等大事是狠抓升学率,把体育课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鸡肋’,数学、语文老师说占用就占用了,根本不告诉你什么理由。”北京市西城区一位小学体育教师苦笑着说,“当然,也不需要什么理由。”

  “不瞒您说,他们语文、数学、英语老师家里电话和手机我都一清二楚,但体育老师姓什么叫什么,我就不知道了。”马女士承认,在家长心目中,体育确实“地位不高”。

  小马说,他们每周仅有两节体育课,内容多是“老师让我们自由活动”,或者“绕着操场和教学楼跑两圈”。

  体育课不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那么,课间休息时呢?

  “每到课间十分钟,只要有一个学生没有改完卷面错误或者没有完成作业,其他的学生也不能离开教室外出活动。”一位中学女生说。

  老师们则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现在学生的体育锻炼都没有达到每天一小时的量,“甚至连半个小时都达不到。”

  北京朝师附小望京分校的一位老师说,该校把课间操的10分钟主要用来让孩子上厕所,禁止他们到走廊或楼梯、操场上玩,原因是曾经发生过学生在课间休息玩耍时的碰撞事件,“家长要求学校赔偿,学校从此怕再担责任,就只能这样子了,实在是没办法。”

  上海徐汇区徐汇中学体育老师陆老师也表示了类似的忧虑:“不少学生体质差,偏胖,很多动作都无法按标准完成,说实在的,也不敢让他们进行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北京市不少中小学校园中的秋千架、单杠等体育器材都因年久失修而沦为一种摆设,有的学校还把篮球架拆了,用来练习跳远的沙坑也被填平。那些被认为“容易出事”的体育器械正在从人们眼前消失。

  “显然,这是一种消极的防护,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伤害事故本身,而在于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比10年前、20年前的学生更容易发生伤害事故?”《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试行稿)》指出,“越减少有风险性的身体运动,人体抗风险的运动能力就越下降。体育教学内容的取舍走进了‘怪圈’,体育教学处在两难境地。”

  四中和清华的“强迫运动”

  目前体育教学的两难境地中,仍然有部分学校没有走进这个“怪圈”。

  在北京四中这所赫赫有名的学校里,就有一个“强迫”学生每天进行两个小时体育锻炼的制度。这项制度坚持了20多年,每周36节课中,包括了5节体育课。“以高三为例,体育课一直上到高考前夕学生回家复习为止。”四中校长刘长铭说,“我觉得这样做非常重要,它将决定人的一生。”

  刘长铭认为,体育绝不仅仅是把胳膊、腿练粗了,而是“深刻影响青少年的品德、心理、性格的发展,进而决定我们民族的品格。”

  北京四中每年令人惊讶的高考升学率,为刘长铭的话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无独有偶,清华大学也曾有一个“强迫运动”的传统。即每周一到周五下午四时至五时,图书馆、宿舍、教室一律关门,全校每一个学生都必须穿短衣到操场锻炼——这个传统是著名体育运动专家马约翰教授(1882—1966)留下的,他在清华大学工作了52年,对清华体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清华大学建校后的一段时间里,有些学生怕上体育课,总是想方设法躲起来看书,即便是参加锻炼的,也都趋于应付。马约翰到清华大学任教后,每天的锻炼时间都去寻找、说服那些躲起来的同学参加锻炼。同时以身作则,和学生们一起锻炼,引导学生掌握赛跑、跳跃、器械、球类的基本技术,并按照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矫正项目,使学生们的兴趣大增,锻炼效果显著。

  在马约翰和各有关人士的支持下,学校还规定学生必须在体育方面达到一定标准才能毕业,才能出国留学。这一规定对于清华体育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马约翰不仅主持制定了学生体育的“五项测验”及格标准,并且亲自主持测验,严格把关。据史料记载,著名学者兼作家梁实秋是清华1923年的毕业生,他在毕业前的体育测验中,田径项目虽“勉强及格”,但“游泳一关最难过”,第一次未能及格,规定一个月后补考,在这一个月时间里,他“天天练习”,最后“补考”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游完了规定全程,这才获得了主持补考的马约翰的首肯:“好啦,算你及格了。”清华出身的另一位著名学者吴宓,当时也曾因为跳远一项未能及格而被马约翰整整“扣了半年”时间,而后才获准出国留学。

  在马约翰先生的指导下,体育运动成为清华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强迫运动”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清华代表队在对外比赛中屡屡获奖,为这一历史传统奉献了一枚又一枚光辉勋章。

  一小时是为了让孩子“上瘾”

  现在孩子们的饮食问题已经得到重视,但却忽略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其实对孩子们而言,锻炼身体比健康饮食更重要。

  黄光民认为,之所以把锻炼的时间锁定“一小时”,主要是根据青少年的身体特征决定的:中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肌肉结构都没有完全成型,运动量不宜太大,时间不宜太长,一个小时左右的有氧运动,一般能使他们的心肺功能得到有效的锻练。

  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是因为活动太少,脂肪堆积所致。科学证实,45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才能消耗体内脂肪库中的脂肪,时间太短了效果会大打折扣,而非超重学生运动时间太长,会影响他们的饮食和休息。“综合各种因素,一个小时的锻炼应该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最初是在各个学校中开展青春健美操活动;继而是开展大课间活动,即在每天上午的两节课后,安排25到30分钟的全校范围的活动;现在则是更进一步要求每天必须1小时扎扎实实的体育锻炼。”胡增荦指出,“可见国家非常重视目前学生的健康问题。”

  胡增荦说,孩子们的天性就是玩,对体育锻炼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竞技体育和电子游戏一样,也能让人“成瘾”,体育运动能受到全世界人们如此高的关注,很多人半夜都起来看NBA、足球赛,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我儿子玩电子游戏就爱玩那种比赛的!”一听体育也能和游戏一样让人上瘾,马女士笑了,“要是能让我儿子从虚拟的游戏中走出来,去参加现实中的各种运动,那真是太好了!”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