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指南 |
|
|
|
教育指南 孩子的恼人行为是一种客观存在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9-06-22 11:20:20
请设想一下,在你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的情形吧。这时,你为什么会因为孩子而感到费劲吃力呢?直率地说,这主要是因为孩子没有像父母们所“期望”的那样成长。与其说是孩子存在什么问题,还不如说,问题在于父母对孩子们抱有的“期望”并不符合他们的实际。
在这种时候,父母们通常都会说:“我都快要给他急疯了”。在我还没有正式开始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以前,自己的情况也同样如此。那时,我常常会这样想:我忍受了那么大的痛苦,从肚子里面把他生出来,可是在他稍稍长大一点以后,竟然就敢不听我的话了!每当这时,我就会又急又气,使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试图让他按照我的意愿行动。我会好言好语地哄他、苦口婆心地劝他,当“软”的办法行不通的时候,我还会大声地训斥他,使用“硬”的办法。可是,不论我如何费劲心机,情况还是没有丝毫的好转。而我自己却早已累的筋疲力尽,仿佛只剩下了一个空空的躯壳。每当犯这种错误的以后,我就会想:是不是有一些我不知道的其他因素,在孩子身上起作用呢。于是我就要把事情的整个来龙去脉、相关的各种情况都要仔细检查、回想一遍。
在你想尽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可孩子还是不听你话的时候,原因肯定不仅仅是因为孩子不好,而一定是会有其他的一些原因在起作用的。那么,这些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在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逐渐悟到这样一个道理:“孩子是一种可以随时做出让你意想不到的行动的一种客观存在。”
对于那些还处于生长过程中的孩子们来说,无论母亲多么注意,他们还是会经常地生病、不舒服。他们会经常感冒、经常摔倒、经常被碰伤……。诸如此类的事情简直就像是家常便饭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孩子们的免疫系统和其他各种生理机能的发育还没有完成,所以他们抵御疾病的能力就比较低下。
在心理上的发育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孩子们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发育、形成的幼儿时期,无论父母费多大的力气试图使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他们都是绝对不会给以配合的。因为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具有这样一种本能:即通过和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进行各种直接的接触,来经历和体验各种各样的事情。有时候,这些行为在父母的眼里看来就显得非常的古怪、反常,从而就会对孩子进行惩罚。但是,因为孩子们的这种行为完全是出于一种本能,所以父母对他们的干涉就注定是不会起到什么太大的作用的。
我也是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并经受了无数次感情上的痛苦和纠葛之后,才逐渐达到这样的认识的。在这之前,每当孩子熟睡的时候,我都会静静地凝视着他的小脸,脑海里幻想着不论我让他做什么样的事情,他都会非常乖巧、听话地去做。可是,在他醒来以后,他对我经常说的话却是:“讨厌,讨厌,讨厌!我讨厌这么做!”每当这时,我甚至都会产生“干脆把他重新放回到肚子里算了”这样偏激的想法。就这样一晃好几年就过去了。和孩子在一起的这段时间真的可以说是一种“痛苦的忍耐期”啊。
我当时的这种心境,既可以成为一种“即使坚持到最后,也决不放弃对孩子应尽的责任”,这样一种促使自己去尽到做母亲职责的原动力,也可以变成一种毁掉良好母子关系的毒素。
为了去掉这种心境的“毒素”成分,而只作为一种热爱孩子的积极力量留存下来,做母亲的首先必须从“我和孩子是一种共生关系”这样一种幻想中解脱出来。同时,你还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醒悟到,孩子并不是一种你可以在远距离随意操纵的被动的存在。
首先,母亲们一定要认真仔细地去体会和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你要认真地检查一下孩子的种种想法和行为,是否和他所处的年龄相适合。不过,当你真正要这么做的时候,你常常会发现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容易。
我想向母亲们建议:你一定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定要有一个可以把你自己从对孩子过分的关注和投入中解脱出来的另外一个世界。但是,这并不是说要让你疏远自己的孩子,回避“育儿”的责任。而是说你不应该把你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搞成一团死水,要让自己不停地流动起来。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的话,你就需要寻找出一些可以使你“流动”起来的“活力素”。这些“活力素”可以是写写文章、也可以是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无论这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只有当你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这些“活力素”以后,你才能够缓和因为抚育孩子引起的各种痛苦和矛盾。只有这样,你才能够重新微笑起来,并从中获得可以正确看待自己孩子的力量。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其原因与其是说在孩子们的身上,还不如说在母亲们的身上更合适。如果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上看,他们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理所当然的。可是,由于母亲们对孩子的“偏执”和无知,一旦孩子们的行为不像她们所期望的那样,在她们看来就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某种程度的纠正和改变了。
为了能够正确地理解孩子、也为了使母亲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学会做孩子们的一条平行线。如果你能从现在的立场上稍稍后退一步的话,你就会慢慢地看到、逐渐地理解你以前所不曾看到和理解不了的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了。俗话不是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吗?
≡
查看、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