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期 |
|
|
|
新生儿期 关注母婴接触的关键时期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9-01-29 15:21:45
关键期理论是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茨提出来的。有一阵,劳伦茨身后老是寸步
不离地跟着一队摇摇摆摆的小鸭子,因为这群小鸭子在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移动的
物体就是劳伦茨。别小看这群鸭子,它们使劳伦茨获得了诺贝尔奖--分据此提出
了关键期理论,即小鸭子的这种先天学习(他称之为“印刻”现象)只在其出生后
一个短暂的关键期内发生,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并形成永久性依恋。如果错过这
一时期,就不再出现这么好的学习时机。
婴儿是不是也存在关键期?回答是肯定的。有心理学家提出:婴儿出生后几个
小时是与母亲接触的关键期。他们进行了试验:两组刚出生的婴儿,一组与母亲接
触时间短,一组与母亲接触时间长。结果,在关键期内长时间接触婴儿的母亲对孩
子关心较多,抱孩子的时间和次数更多,她们时常抚摸孩子,并与之交流目光,较
少把孩子留给他人照料。在关键期内与母亲接触较多的孩子,在5岁时表现的智商
也较接触少的孩子高。
我为自己能住进这个妇产科医院感到庆幸,因为它实行母婴同房,这对母婴关
键期内的接触很重要,既能够帮助我加深对宝宝的感情和了解,又能帮助宝宝形成
对母亲的依恋。刚刚从妈妈“宫殿”中来到人世的宝宝,一出生就被放到我温暖的
胸怀中,这不仅能帮助她更好地应付全新的环境:温度的变化、自由的呼吸、与母
体的脱离等,在那里,她还能一如既往地听到妈妈熟悉的心跳,她感到安全。有些
不知所措的女儿就这样渐渐安静下来,香甜地吸吮着乳汁。
在这关键的几小时内,我克服了产后的种种不适,尽量和宝宝多渠道沟通:多
抱她,睡觉时也让她躺在我身边,以让她熟悉我的气味--后来我发现,如果把我
穿过的衣服放在她的枕边,会让她睡得更踏实。用手轻轻触摸她,既给她皮肤以刺
激,也让她适应我的抚摸;在她醒来时,对她说说悄悄话,这种亲切的“交谈”,
能促使她尽快辨认出我的声音。其实,这种沟通的受益者不光是女儿,还有我自己
--正是这个过程,让我越来越多地了解她,并从心理上完成了从孕妇到母亲的过
渡。我开始学着用女儿喜欢的方式来照顾她。
同产房一位产妇在和我谈到这个问题时很担心:“我的宝宝一出生就因宫内窘
迫而被送去抢救,会不会对母婴关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我劝慰她:尽管劳伦
茨当初认为关键期一旦错过即无可弥补,但后来也有些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即
使错过关键期,只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时间和代价,也可以达到部分弥补的效果。
其实,宝宝在今后成长中还会面临很多个“关键期”。即使真的错过了接触关
键期,还可以更好地迎接后面的关键期。尽管每个宝宝进入或经历各个着急期的具
体时间可能会存在个体差异,但一般都会在一个时间段内相继进入,如有心理学家
提出大脑发展的关键期为出生后5-10个月,口头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为2-3岁,书
面语学习的关键期为4-5岁,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年龄。如父母在关键
期到来之际或之前,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刺激,认为对象、条件等,可以帮助孩子在
关键期内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
查看、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