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日前呼吁,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理由如下:
“家长”的含义就是家庭的统治者,是孩子命运的掌握者。这是个充满封建专制意味的称谓,与现代教育相悖。 休 闲居 编 辑休 闲 宝 贝 网
家长这一称谓与“家长制”密不可分。在家长制里,家长握有经济大权,居于支配地位,掌握全家人的命运。在宗法制度下,以封建的法律、礼教、习惯,束缚家庭成员,巩固封建统治。
众所周知,在许多父母的观念里,“家长制”依旧根深蒂固。媒体频频报道的未成年人受伤害事件中,相当一部分是父母对孩子的恶劣行为所致,有的教师也养成了恶劣的“家长作风”。
当然,天下最爱孩子的人莫过于父母。哪个父母不愿意孩子健康?哪个父母不渴望子女成才?问题是我们应当弄清楚,孩子怎样生活才健康?如何努力才成才?
在全国性少年儿童调查中,有一系列相关的重要发现: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养方式中,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养方式。研究发现,民主型和否定型对孩子自我接纳影响最大。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空间,时常与孩子讨论对事情的看法,不断肯定孩子的各种努力,鼓励孩子走向成功。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较高,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功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想敢问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否定型教养方式则恰恰相反,父母经常批评和责打孩子,对孩子训斥多于鼓励。生活在这样家庭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一般较低。他们往往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总是甘于下游,对自己的前途怀恐惧无望之心。
在父母看来,“未来社会总应该提倡的品行”是“责任感、正直、诚实和进取”,而在中小学生看来,却是“平等待人、责任感、正直、进取”。这一差异表明,当代少年儿童更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平等,是平等意识增强的一代。
信息时代,孩子的优势往往超过父母,他们影响父母的能力越来越强。因此,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明智的父母应当向孩子学习,与孩子一起成长。
要提高孩子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即现代的观念、科学的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基于对儿童权利的尊重,基于大量悲剧的教训,我们应当行动起来,为改变“家长制”而奋斗!
可是,极具强烈讽刺意味的是,“家长”一词应用广泛,约定俗成。比如,家长会、家长学校、评选优秀家长等等。就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中,也有“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加以教管”等字样。既然“家长”一词含有对孩子的不平等的成分,我们应拒绝使用这一称谓。
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的实质是改变家长制观念,是为了孩子而改造成年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