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琴
   钢琴
   电子琴
   小提琴
   二胡
   口琴
   笛子
   古筝
   象棋
   围棋
   国际象棋
   书法
   绘画
   舞蹈
   唱歌
   表演
   儿童歌曲
   儿童故事
   其他

   相关栏目
 音乐教育应注重弦外之音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宝宝学艺 >> 电子琴 >> 

电子琴 儿童学习音乐的负重心理分析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8-10-31 10:33:42

 
  经过大量的社会调查与分析发现,大多数学习乐器的儿童是在众多的压力之下,同时又是在缺少愉快心理的学习过程中度过的。由于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这种负重心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重复,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崩溃,以致终止学习。为什么听起来美妙无比的音乐,学起来却痛苦不堪?这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我认为,除了教学体制上的原因,还有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以及儿童自身心理因素的原因。

  我们知道,学习音乐对培养儿童的理解力、想象力、注意力、创造力、意志力大有裨益,同时对培养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社会责任感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社会大力提倡这种美育培养教育手段,但同时我们又必须要用科学态度及方法来审视这一教育现象,并找出其自身规律,避免其盲目性。休闲 居 编 辑休 闲 宝 贝 网

  (一)对儿童的心理状况分析
  
   准确分析儿童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掌握儿童学习规律的最好方法。通过观察可以发现3―7岁的儿童,只是具有了刚刚摆脱了动物意识的原始人意识,他们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缺乏自我意识,在这个年龄段,世界对他们来说是完整的、没有矛盾的,因此,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也不可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问题,而是以直接同一的观点去认识世界,他们还分不很清楚主体与客体、质与量、因与果、现象与本质等关系。所以,儿童的思维方式表现为:对直接感性认识接受得较为积极,对间接理性认识接受得较为被动,缺少对问题的判断能力与思考能力。虽然音乐发出的美妙声音感性因素居多,但是,在技巧训练的过程中的确是理性居多,这因为技巧的训练是建立在理论上的。所以儿童们在欣赏音乐时常常表现得较为主动,而学习音乐理论与技能时却表现得较为被动。另外,由于儿童的心理自我承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他们绝大多数的主观认识及认识世界的方法是靠家长及老师传授的。所以这个时期儿童心理的成长及任何一个目标的确立,不是靠直接经验来实现的,而基本上市靠老师、家长、社会等间接经验来应到来完成的,是被动的行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旦他们自己有了判断能力,他就会更正过去人们“赋予”他的被动选择。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儿童的心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采用具有儿童心理特点的趣味性、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儿童自身的创造力、想象力,要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同时也要抓住他们的特长,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目前教学体制问题

  目前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专业的教学体系,绝大多数采用的是西方音乐的教学体系,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审美的内涵体现得不多。由于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理论的研究与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西方文化的研究,没有把音乐与文化进行一体化的研究,因而产生了理性与感性隔离的现象。这样就会片面地强调了“音”本体的因素,过多地强调了技能的训练,而长时间的艰苦训练会使人产生疲倦感,疲倦感的不断反复又会给人的心理造成承重的压力,随之而来的就是厌倦感。高等师范音乐专业的学生很多都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过程中度过的,这种教学体制的模式已在他们的头脑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在他们自己的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的是同样的教学模式。

  (三)学习方法问题

  儿童天真活泼,同时也十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机械的反复、长时间的注意、劳累疲倦,都使儿童难以承受。在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正确与否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大多数的音乐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其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沿袭了师范院校的教学体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会重蹈覆辙自己在学校里的学习过程。在以往学校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强调与注重得失学生共性发展,而忽视了个性的存在以及个性在音乐表现过程中所应有的重要作用(忽视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首先,过分强调技术的训练,将“音”与“乐”的关系隔离开来讲,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很少研究,不去考虑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其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按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而是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往往布置一些高于自己实际演奏能力的作品。儿童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没有信心,在家长与老师盲目催促下,苦苦煎熬、度日如年。因此,由于儿童的学习方法不正确所带来的技术上厌倦心理,会转嫁到对音乐的态度本身,这就说明:音乐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错误的学习过程之中。第三,教学的过程中条理不清楚,层次不分明。在教学的过程中,缺少阶段性目标,这是很多教师容易出现的通病。每一个阶段,一定要明确解决某一个问题,每当解决一个问题,儿童的心理就会产生一次成就感,这样有利于疏导儿童负重心理,并对此产生兴趣。学习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彻底地解放技术,并为倾诉人类的情感提供表达的有效手段与正确方式,将美好的感知传达给人们,如果,学习技能不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是把它变成了枷锁,那么,音乐将失去他的全部意义。

  (四)家庭原因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与花费的精力逐年加大,教育备受关注已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进步现象。孩子要全面发展、有所作为、出人头地,甚至于光宗耀祖,已成为每个家庭忙碌的头等大事。由于这种心情过于迫切,多数家长在选择孩子接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切合实际的盲目心理和中国老百姓特有的从众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我门对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学习音乐的天赋,这就需要准确地分析孩子的客观条件,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过分溺爱,个性较强、逆反心理较重、缺少吃苦耐劳的的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家长实际上是充当督练、陪练角色。所以家长如何对孩子实施有效的监督,也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五)社会原因

  社会怎么看待音乐?是作为净化人类的精神粮食,还是作为一些人的谋生工具。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在误导我们,如对音乐价值观的曲解,认为学习音乐就是为了成名成家,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挣钱(像一些出天价的歌星、一些只顾挣钱而毫无职业道德的专业教师)。我们并不反对挣钱,但关键的是最终目的不能是仅仅为了挣钱而挣钱,为了生存而生存。我们应该看到音乐自身存在价值及深刻含义是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从音乐专业高考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考生的数量在逐年上升,是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的音乐家吗?因此我们要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音乐教育,给学习音乐的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大力提倡音乐的社会功能与美育功能,让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一个健康发展。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