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钢琴
   电子琴
   小提琴
   二胡
   口琴
   笛子
   古筝
   象棋
   围棋
   国际象棋
   书法
   绘画
   舞蹈
   唱歌
   表演
   儿童歌曲
   儿童故事
   其他

   相关栏目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宝宝学艺 >> 舞蹈 >> 

舞蹈 易门民间舞蹈概述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8-10-24 13:20:24

    易门民间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清道光(<续修易门县志·种人)裁:“窝尼(哈尼)……击鼓摇铃,头插雉尾跳舞。”“挥扇环歌,抚掌踏足,以钲鼓芦笙为乐。”又“摆衣(傣族)……少年百数人,饮酒作乐,歌舞达旦。”又从小街王氏祖茔的墓碑上能看到的头插雉尾、手舞足蹈的古代舞俑浮雕(见图)及彝族阿陆人表现原始崇拜的“跳哑巴”和巫舞、祭祀舞等资料来看,易门的民间舞蹈,尚保留有较多的原始风貌,这正是封闭型自然经济造成的文化上的特点之一。由此可见,易门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
易门现有民间舞蹈:
汉族:龙舞、狮子舞、毛驴灯、鹬蚌舞、花灯歌舞、装春、儿童舞等;
彝族:花鼓舞、找老跺比、大娱乐、拜财调、花棍舞、烟盒舞、葫芦笙、跳哑巴、巫舞等;
苗族:笛子词、芦笙舞、竹竿舞、斗牛、青苗舞等。
哈尼族无自己独特的舞蹈,喜欢跳花鼓舞、找老跺比、装春等。
以舞蹈的社会功能分类:
自娱性舞蹈:找老跺比、大娱乐、拜财调、烟盒舞、葫芦笙、儿童舞、笛子调、竹竿舞、青苗舞等;
表演性舞蹈:花灯歌舞、龙舞、狮子舞、毛驴灯、鹬蚌舞、斗牛,花棍舞等;
祭祀性舞蹈:花鼓舞、装春、跳哑巴、巫舞等。
易门汉族舞蹈,除上述所搜集到的舞种外,历史上还有一大舞种:即儒教舞,也就是“祭孔舞”。汉族崇信儒教,礼敬孔孟,因此对孔孟的祭祀舞蹈,春秋两祭,场面盛大壮观,气氛静穆。据乾隆、道光两部易门县志记载“凡一百三十余人,其中文武生三十六人”。并画有乐队配置图,舞蹈转班图,用工尺谱记有箫埙篪谱、笛笙谱、钟罄风箫谱、琴谱、瑟谱等乐谱及舞蹈动作的说明。
祭孔舞蹈分为三成。第一成用于初献,第二成用于亚献,第三成用于终献。舞蹈动作皆有文字记录(在汉族“概述”中介绍)。虽然自辛亥革命以来,民主空气渐盛,封建礼教日衰,此舞早巳被历史淘汰,但它却是我县有史以来唯一用文字记载且又叙述得较为详细的民族民间舞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民族民间舞蹈,扎根于群众之中。如彝族的“大娱乐”、“葫芦笙”,苗族的“芦笙舞”、“笛子调”,汉族的“花灯歌舞”、”地会舞蹈”等等,因充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和浓厚的生活情趣而深受群众喜爱并长盛不衰。
彝族支系纳苏群众跳“大娱乐”时说:“跳起塘灰做得药,马掌不合骡子脚”。把群众性的跳”大娱乐”活动看成是天经地义和无可非议的事,并且把舞蹈场上舞者之多,舞兴之浓,舞步之有力,生动地描绘出来,也将舞技娴熟者与初习舞者碰在一起跳时的有趣情景再现出来。又如“野火烧山蚂蚱跳,不跳到天亮到鸡叫”及阿陆人在伴舞歌声中唱的“高山顶跳成平阳地,大石头跳起瓦碴灰”等,都生动地表现出群众对舞蹈的喜爱及舞蹈时的热烈场面。阿陆人从小就要学跳舞,直到老病垂危,真个是“至死方休”!每年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开始,或围篝火,或就月光,男女老少,上十成百,和着叮咚月琴,呜哇芦笙,悠然起舞。老爹拉着孙子,婆婆随着媳妇,无拘无束,尽兴欢舞,或夜半而息,或黎明始散。这样的歌舞聚会,直到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九,方告一段落。这种歌舞盛会,是公开的社交场合。青年人常以歌舞为谋介,寻找考察自己的“意中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一些民间舞蹈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如祭祀性的 “巫舞”,解放后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封建迷信思想的破除而逐断消失。表现彝族阿陆人原始崇拜的“跳哑巴”,虽然表现的形式变化不大,但在青年人心目中,已不全是“驱鬼祛病,祈求平安”的神圣舞蹈,它已掺合进几分看诙谐滑稽表演、嬉谑和“打平伙”、凑热闹的乐趣。
总之,易门民族民间舞蹈,是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瑰丽的文化艺术遗产,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它对我县民族学、民俗学及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