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传统的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过去我们过于追求音乐的艺术使命和孩子们的“完美”表现,过份追求音乐艺术“成品”的灌输,致使音乐教育的本质流失,幼儿丧失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教师没有领导音乐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方法,更看不到孩子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创造性。久而久之,这种教育的结果使许多的幼儿磨光兴趣逃离了音乐。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和新《纲要》的颁布,我园认真反思以往音乐教育的种种弊端,确立了《幼儿音乐教育科学化》的课题研究,旨在转变观念,寻求更科学合理的幼儿音乐艺术教育的途径。经过几年的研究,对幼儿园音乐艺术教育有了崭新的认识,实现了我园音乐艺术教育理念的几大转变。
一、从目标意识看休 闲 宝 贝 网
传统的音乐教育使人们目标意识非常的单一、模糊。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只围绕着如何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没有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人们对音乐教育的整体要领就是唱唱歌、跳跳舞,即使个别园还有选择节奏活动,也只是机械练习,欣赏活动也是教师枯燥地讲解。教师只靠一个确定的标准来要求、评价幼儿,希望所有的幼儿都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形成同样的技能。教师把目光盯在短期内让幼儿掌握知识技能,追求短期效应。
而现在我园音乐艺术教育的目标注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育。把“审美”与“快乐”提到第一要素,特别重视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注重幼儿个性的培养与塑造以及幼儿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从我园教师所选择的小专题研究中可充分领略到教师对音乐目标的再认识。在教师设计的各个活动中,所制订的目标改变了过去的“知识灌输”,注重孩子的能力发展,注重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作品,能还给幼儿音乐教育“快乐”的本质。同时,在音乐活动中发展孩子交往合作的能力和提供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二、从教材的选择看
过去,我园音乐教学内容都只是在国家或省编教材里照搬照套,有许多内容不符合当地实际,与幼儿园其它学科脱节严重。幼儿园教学缺乏整体性,给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带来困难。教改后,我园注重整合各方资源,在教材选择上做到“围绕目标、择优录用”。只要所选择的内容符合幼儿发展水平及需求,我们认为可从各种版本教材或本土音乐中选择适用的好教材。当然所选择的内容应是童稚的、孩子的东西,即童龄妙音、童龄妙舞等。从孩子本能需要立场出发,追求天然的、本能的、自我的、游戏的、趣味式的内容。因而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确定了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这些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近到远,由具体到抽象。因为接近幼儿生活、幼儿容易理解,因而能运用音乐手段加以表现。很多音乐内容是结合整个主题活动进行的,因而孩子们还能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现音乐作品,如儿歌(节奏朗诵),绘画(图谱表现)等。
三、从教学方法看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教师“教”的意识强,教学的方法也很消极,以“灌输”、“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因而无论是学唱歌、跳舞、打击乐,都是不断地练习、再练习,示范——模仿——练习是传统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幼儿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幼儿缺乏创造性学习,因而这些知识技能很少能被幼儿再运用。长此以往,幼儿离开教师的示范后就不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手段表现音乐作品,无法用音乐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现在我园教师已较深刻地领悟了幼儿音乐教育的本义,因而能以赏识与接纳的态度带领孩子们开展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活动。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努力做到通过教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不再通过单纯的重复练习来掌握知识,而是在各种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中解决问题、达到目标。如《小老鼠和小花猫》是一首以豫剧旋律改编的儿童歌曲,诙谐幽默,深受孩子们喜爱。因而教师在教时先采用了“预知学习法”,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时不知不觉地熟悉了歌曲旋律,然后采用各种“嗓音造型”,解决了曲调中的难点(休止符、切分音),再以讲述故事的形式让幼儿熟悉歌词,引起兴趣,因而幼儿很快就学会了歌曲,最后教师又以“游戏法”将活动推向高潮。现在我园音乐教学中运用了以下方法:预知学习法、探索发现法、听辨模唱法、感受体验法、情感陶冶法、操作尝试法、综合运用法等。这些方法取代了单纯示范、讲解、模仿,强调教师创造性地教,幼儿创造性地学,注重幼儿通过参与活动,去真正理解知识,发挥自身的潜能。在孩子们渴望充分表达时,他们就会去探索、创造,这时教师再加以适当帮助指导,如创编歌词、歌曲、舞蹈等技能技巧也就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
四、从教学过程看
传统音乐教学大多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单向发挥作用,大部分时间用于指导集体教学,幼儿大部分时间在消极地坐、听、等待上。因而严重地束缚了幼儿的双手与大脑,禁锢了幼儿的思想与情感。教师不注意环境的创设和提供材料,有时即使有材料因怕麻烦也难得给幼儿操作。因此使幼儿难以自己去体验,自己去领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幼儿缺乏探索意识,而幼儿的歌舞、乐队也就缺乏童稚的审美直觉,变得成人化、概念化。活动过程中幼儿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幼儿为了学会教师所教内容而感到困难、苦恼,教师在活动中控制着幼儿干什么、怎么干,大部分时间花在强调规则,惩罚不受欢迎的行为、贬低做错事的孩子,让许多幼儿静坐等待,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引导幼儿在活动中自己去解决问题。
我园现在的音乐教学活动,重视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重视整个活动的过程,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向作用。既重视音乐的显性结果(知识技能)的获得,更重视隐性结果的获得。如一些非智力因素:学习态度、情感、成功感、坚持性、合作能力等。其实,在幼儿认真参与活动中,注重过程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结果,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注重了过程,真正发挥师生的双向作用,必定会收到满意的结果。当然,幼儿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感受——体验,即兴——创作等活动中,从自发性学习进入自觉性学习,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实现。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所需的时间也不同,有集体操作的方式——起到互相迁移促进。有个别操作的方式——让每个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建构音乐,教师在其过程中的作用——综合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作有针对性的指导、点拨。
首先,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从最基本的做起,激发幼儿的自信,使幼儿喜欢参加音乐活动。
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幼儿掌握基本音乐能力:(1)牢牢抓住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节奏活动也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突破点。节奏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节奏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体验稳定律动——发现、感知节奏——多声部节奏活动。节奏能力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特别是身体动作的体验。(2)以即兴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即兴创作常常是不能复习的节奏、动作或旋律,限于能力,他们还不可能有意识地运用音乐知识。但是,即兴活动可以表达情感,促进审美感受,发展创造性能力;可以调动幼儿积极尝试嗓音、语言、动作、节奏、律动、舞蹈、乐器等表现(组合或创新)形式,培养幼儿的直觉、反应能力、想像力以及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3)以五声音调歌曲为培养幼儿准确歌唱的起点。(4)以形象的、游戏的、律动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要素。幼儿音乐教育应从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分句、分段,音乐的开始、结束,以及音乐中的相同、不同、变化等的意识和敏锐的感觉。这与即兴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句朗读、歌唱,结合律动、游戏等活动,逐渐地使幼儿感知音乐的基本结构。经过培养,大班幼儿可以自己创编回旋式结构的表演。(5)多声部的音乐能力也是我们教学中重视和开发的领域。可以通过律动、声势等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卡农(轮唱)形式的多声部朗读,配合固定节奏型的歌唱、卡农形式二声部歌唱、打击乐器的合奏表演等,发展幼儿的多声部能力。(6)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从干听”,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例如伴随音乐做合拍的及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与欣赏,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想像,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等等。(7)充分运用辅助手段,增强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和对音乐要素的理解。音的高低、强弱、渐强渐弱的变化,二拍子、三拍子的区别,音乐的句、段结构等等,都比较抽象,不容易被感觉和理解,因此,除了借助于游戏外,还可以使用手势等身体语言和球、彩带、纱巾、棍棒、三角铁等教具辅助幼儿理解。
最后,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五、从教学评价看
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活动,评价它的好坏,一般只是看看在活动中幼儿遵守规则情况如何、歌会不会唱、舞会跳了没有、节奏乐演奏是否整齐等。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进行音乐活动的支持者、发掘者,只是个命令者、指挥者、监督者;教师较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正确的自我概念;教师不了解幼儿,也不观察幼儿的需要,只是用一个预先确定的标准来评价幼儿,希望所有幼儿都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形成相同的技能;教师将大量时间花在评价孩子是否遵守规则,惩罚或贬低做错事的孩子,让其他幼儿观看或等待老师处理纠纷上。
现在我园的音乐活动评价更重视评价的整体性。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二是对幼儿音乐活动的评价。对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状况评价,我们采取有计划地观察、测量、家长问卷、作品分析、面谈等方式收集资料,然后再根据对资料的分析做出间接评价。
对幼儿音乐活动的评价,首先是看它活动的基础,即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教师对活动基础判断的失误,将导致活动过程的障碍并影响活动目标的达成。如歌曲“两只老虎”歌曲仿编活动。在两个同年龄班中表现完全不一样,其中一个班有仿编经验,因而幼儿表现异常活跃,思路开阔,而另一个班则“启而不发”,死气沉沉,局限性很大,这个例子说明可以通过对幼儿表现的分析来评价教师对活动基础的考虑,判断是否准确。第二,要看目标达成情况,一看活动目标与单元目标、年龄目标以及总目标之间的联系是否紧密一致;二看活动目标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是否相适应。如欣赏音乐活动《听》目标中要求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感受三拍子歌曲的优美的同时学会创编歌词,而教师在教时却只是教会幼儿熟练演唱原歌曲,这样表面看上去目标达成,实际却与总目标不符。第三,重视活动内容、材料和环境的评价。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环境与活动的基础、目标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在评价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环境时,必然考虑到所有的相关因素,从活动的整体效果来评价各个因素存在的合理性。如在一个场地少、幼儿少的大班中,欣赏《金蛇狂舞》时,教师可让幼儿结成两列长龙,随着音乐在活动室内游走,使幼儿感受到舞龙灯的欢腾场面,加深了对音乐的感受。而在另一个场地小、幼儿多的大班中,如果要让幼儿用相同的方式来感受和表现这首乐曲,就明显不合适了。这时,教师可因地制宜地将活动方式改为幼儿将座位排成六列长龙,坐在椅子上用双脚快速地原地踏动、双手、头和身体随音乐上下起伏、左右摇摆。这样的处理,既适应了音乐欣赏活动本身的要求,也适应了本班场地小、幼儿多的实际情况。所以,从评价环境的角度看,两种设计对两个班级来说,都是合理的。第四,活动过程的评价。活动过程是指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评价的对象主要是教师的行为。教师的精神面貌:精神是否振奋、是否显示出对活动的热情,对幼儿的态度是否亲切自然,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否具有吸引力等。教师组织指导工作:能否调动和保持大多数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否冷静,有条不紊地追求教育活动的目标、执行教育活动的计划,教师能否灵活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活动的目标和计划的。教师指导:讲解、示范是否准确、熟练、清晰,能够为幼儿所接受;教师能否熟练地利用角度变化来引导幼儿的学习,提问能否有效激发幼儿的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教师给幼儿的具体帮助是否适时适度,是否针对个别差异进行指导等。第五,活动效果的评价。主要从指幼儿的行为表现中反映出来的教育效果。在评价时,首先要重视幼儿从事音乐活动的情感因素,重点讲评幼儿活动过程中所感受的愉悦的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获得成功感,如在多部轮念、轮唱中、轮奏中,通过教师的正面评价鼓励、培养幼儿的自控力和合作能力。
其次,在评价时要重视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允许幼儿有不同的答案,鼓励其能从自主解决问题和实践中学习,营造一种相互讨论的氛围。如在教幼儿表演“花朵”时,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改变了过去花只开在胸前的做法,有的幼儿的花开在头上、有的开在腰上、有的甚至开在屁股上……想象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评价中要重视发现幼儿独特见解,接纳所有幼儿的音乐创作方式,鼓励幼儿大胆创新,以增加幼儿主动参与活动。
最后,要强调幼儿学习过程,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幼儿的“学”。教师应当去观察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阶段的需要,探讨幼儿学习奥秘与规律,努力做到为了幼儿的学而教,并使个别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变成全班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让幼儿有充分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自觉地去谋求知识并创造性地加以表现。(福建省连城县实验幼儿园 杨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