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钢琴
   电子琴
   小提琴
   二胡
   口琴
   笛子
   古筝
   象棋
   围棋
   国际象棋
   书法
   绘画
   舞蹈
   唱歌
   表演
   儿童歌曲
   儿童故事
   其他

   相关栏目
 漫话民族舞-----源自于宗...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宝宝学艺 >> 舞蹈 >> 

舞蹈 高原舞蹈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8-11-21 12:22:31

 

被人们称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山脉横亘绵长,巍峨冰峰林立,大峡谷陡峭壮观,喜马
拉雅山和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冈底斯山和佛教圣山“冈仁波齐峰”均在其间,青藏高
原神秘的氛围形成了高原民族虔诚的宗教心理,人们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或崇奉多神。高
原因海拔高度不同,形成了适于农耕的河谷区,适于放牧的草原区,以及半农半牧区、林区等
,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着高原民族的劳动生活方式,他们或从事农耕,或从事放牧,有的则
从事林业,经济生活虽有不同,但又是同在高原上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整体,相互依存,互为
影响,从而形成融会农、牧、林三者的农牧文化;形成农牧文化型民间舞蹈和高原舞蹈所特有
的“一顺边”的美。藏族、羌族和彝族,都是高原上的古老民族,其舞蹈具有明显的农牧结合
的文化色彩。休 闲 居编 辑休 闲 宝 贝 网

“一顺边”,指的是舞蹈过程中顺手和顺脚一同出一侧特殊的动律、体态,它是在高山缺氧,
山路崎岖,劳动艰辛,往来不便等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在高原上进行劳动或负重行走,当身体
重心斜向一侧时,该侧之脚尤为吃力,该侧之手也就随着摆向一顺边,由于这种体态最省力、
最得力,又能减少危险,于是就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步态,并逐渐升华为“一顺边”的舞蹈美
,体现出高原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高原民族的服饰和劳动工具,与平原也有许多不同,它也
是形成“一顺边”的因素,居住在云贵高原的傣族、苗族等农耕民族的舞蹈也有这样的特点。


“顺边美”在各民族的舞蹈中形成多种多样体态,大致可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波浪式:舞蹈中身体和手臂向同一侧摆动的幅度比较大,给人以波浪起伏之感。如藏族的“果
日谐”,彝族的“阿细跳乐”等。

环动式:是以胯至肩部(即胴体部分)为主动,并带动手臂而形成的优美体态,如羌族的“萨
朗”。

弧线、直线交织式:以腰部为主动,身体经过弧线或侧身直线的体态形成“一顺边”的美,如
塔吉克族的“恰甫苏孜”。

钟摆式:腰部的动律小,形成上身轻微的摆动,如苗族的舞蹈。苗族妇女喜欢带银饰物,不仅
头饰繁多,还戴项圈、臂钏、手镯等饰物,而且喜着质地较重、折页多的百褶裙,她们舞蹈时
的动律幅度虽小,但更突出了烁烁闪光的饰物和百褶裙,并形成钟摆式“一顺边”的美。

“S”型三道弯式:是在动律匀称,节奏平稳的舞蹈中腰部松驰,手臂柔和而形成“S”型的体
态,这在傣族舞蹈中最常见。它和傣族喜欢水、喜爱孔雀有关,而妇女们喜着筒裙也是原因之
一。

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穿着长袖的“楚巴”(藏式长袍),
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顺边”的美;而虔诚的宗教心理,则给舞蹈渲染上许多宗教的色彩。除前
述寺庙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还有:“谐”、“果日谐”、“卓”以及“热巴”等。

“谐”(歌舞之意):也叫“叶”,俗称“弦子”,以四川甘孜的“巴塘弦子”最为典型,属
于农区的舞蹈形式。表演时,由一名操“必班”(藏式二弦琴)的人领舞,参加者随着琴声边
歌边舞,曲调悠扬,舞姿优美,充分发挥了“长袖善舞”的优长。其舞姿和敦煌莫高窟壁画《
张议潮出巡图》的仪仗中,数名汉族女子拂动长袖翩翩起舞的形象近似,可见汉藏文化交流历
史之久远。

“果日谐”(意为“围圈歌舞”):流传于西藏的日喀则、山南等地。参加者围成大的圆圈,
随着领舞者边歌边舞,沿顺时针方向前进。(这和藏传佛教讲求“右旋”相一致)每首歌曲都
有一定的跳法,并分为慢曲和快曲两部分。慢曲时,高歌缓步,抬起同一侧之手挥舞行进;转
快后,情绪激昂,波浪式“一顺边”的特征就更为突出。

“卓”(意为“舞蹈”):俗称“锅庄”,是流传于牧区、半农半牧区的歌舞形式。其舞蹈名
称、曲调与动作风格因地区而异。云南中甸“锅庄”,唱词中多是歌唱寺庙和喇嘛的内容,如
《单其木》:“金子的大床上铺上三层褥垫,请一位大喇嘛坐在上面。”反映出人们对喇嘛的
敬重。在名为“孔雀吃水”的表演中,歌词虽都是赞颂孔雀的,但舞姿却是鹰的形态。这是因
为当地人把鹰和孔雀都看作是神鸟,所以男子的舞姿拟鹰的形象也比较多,表演者通过舞蹈体
现出他们的宗教心理。

日喀则的“卓”,常把一些源于劳动的舞姿用于表演中,气势磅礴,技巧性强。如《扎西伦布
》:其歌词是赞颂扎西伦布寺的内容,虽也是人们宗教心理的反映,但舞蹈充满乐观生活气息
。慢板时,舞姿中有打夯的体态;快板时,男子的动作则是高难的“躺身跃进”的技巧。

“热巴”:“热巴”一词,意为“流浪艺人”、也是人们对其表演形式的称谓。过去,一些生
活困难的舞蹈能手,常以本家族为主、或自由结合组成演出班子,并由一名老艺人作领班,到
各地流动演出。由于他们要以此为生,表演带有卖艺的性质,所以经过不断地演出,每个艺人
都有较高的表演水平和专长。

羌族的先民是古代的“羌人”,古羌人在原始农耕和原始畜牧方面,都作出过重要贡献,是他
们创造出适于高原生活的农牧文化。后来古羌人逐渐融入现代民族中,其文化经由藏族、彝族
、羌族等民族继承下来。如今羌族的舞蹈虽然不多,但颇具高原色彩,并以“萨朗”流传最广

“萨朗”一词,意为:“唱起来,摇起来”,是自娱性的歌舞形式,歌词内容广泛,“胴体环
动”是舞蹈的动律特征,正体现出“唱”与“摇”的风韵。开始时,男女分别站成一排,男先
女后地轮唱该舞的歌曲后,由一名男性舞蹈能手领头,围成圆圈歌舞行进。节奏转快后,领舞
者加快舞步,变换动作,或两脚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转,大家随之而跳,男女间常常展开竞赛
,气氛热烈。舞至高潮,男队高喊“呀喂”,女队即应以“学喂”作为结束。接着换唱新曲,
重新开始。

彝族的支系甚多,有些还居住在高寒山区,各种舞蹈因地区而有不同。“阿细跳乐”流传于云
南的路南、弥勒等地,是该地彝族阿细人、撒尼人的群众性舞蹈,表演时用大三弦和笛子伴奏
。曲调洗练,多为5/8拍,五拍一个乐句,前三拍为主旋律,后两拍拨动琴弦,发出“嚓嚓”
的乐音,富有跳跃感。参加跳舞的人数不限,但必以两人相对而舞。舞蹈与乐曲相吻合,前三
拍或进、或退、或转身,后两拍两人在原地“对脚”或“拍掌”,其动态、特别是弹奏大三弦
者的动态,其波浪式“一顺边”的特点非常明显。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