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
|
|
|
舞蹈 温州民间舞蹈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11-02 18:11:23
宋代由巫而生的舞蹈在民间已十分流行。南戏崛起后舞蹈与戏剧互相影响,民间舞蹈进一步发展。元、明、清三代受军事、宗教等影响和各地民间艺术的渗透,舞蹈内容更加丰富。 永嘉民间舞蹈,品种繁多,历史悠久。按其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分成灯具舞、面具舞、动物模拟舞、仪式舞、宗教舞、武术舞等。 动物模拟舞有龙灯舞、马灯舞、鱼灯舞等。它们均以竹骨扎成动物形状,用纸糊为皮,彩绘塑造成形。一般是在正月元宵节进行群舞。 宗教舞是道教在做法事时,进行舞蹈,谓之驱邪迎祥;武术舞是好剑弄刀、练习武术,锻练身体;仪式舞是民情风俗( 如婚丧)中一种礼节活动; 罗汉舞是在某一庙会时举行的一种隆重的仪式活动。 罗汉舞 “罗汉舞”是民间大型舞蹈,历史悠久。相传十八罗汉原是强盗出身,后来改邪归正,修行得道,成为神仙。 先辈就以“十八罗汉”练成几十套舞蹈动作,名为“罗汉舞”,在庙会时进行表演。如界坑乡上董村太阴宫庙会时,年年有跳罗汉舞。 罗汉舞是一种庞大的群舞组织形式,场面壮阔, 表演对武术、舞蹈、演唱三位一体。形式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 40人至80人不等)。“罗汉脚”一人,背着8人,在舞台上走几圈。演员均以武生打扮,戴武生巾,额缀红缨,穿白色软衣,红色裤头,布软鞋。 罗汉舞表演动作分三大类:一类走阵──有《 全台 》、《大盘龙》、《小盘龙》、《八卦阵》、《四柱阵》、《风炉阵》、《交剪阵》、《天门阵》等;二类比武──有《擂义》、《大义》、《小义》、《 藤牌擂 》、《大刀》、《小刀》、《短棒》、《大刀与藤牌》、《金钱圈》、《龙义》、《耙》等;三类叠罗汉──有《 罗汉出洞 》、《牌坊脚》、《大牌坊》、《 小牌坊 》、《金钟过井》、《荷花》、《仙桥》、《 叠马 》、《元宝》、《七星》、《八仙》、《背十全》、《观音堂》、《七姊妹》、《老鸦散翼》等。 龙灯舞 舞龙灯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娱乐,也是大型的元宵灯会活动,歌、舞、曲三者既密切结合,又单独活动,组成整体的艺术表演形式。 舞龙,选几十位中青年,1人背“龙头”、1人背“龙月”,其余背“龙档”。既九位龙脚手擎“滚龙桶”,摆“龙门阵”,先打个“双龙底”、“双龙出”,一套连一套依顺序进行表演。其舞蹈动作有“顺棋底”、“顺棋外”、“张壁篱”、“双顺棋”、“双跳档”、“ 单跳档 ”、“折档”、“龙泛肚”、“撑伞”、“五梅花”等72套;“插月”24套,加“ 头”共一百十套。 舞龙时均有音乐伴奏,运用锣、大鼓、钹、沱锣,配有唢呐、长号、笙、笛、琴、箫等民间乐器。十多个民乐演奏手,打击各种民间器乐,如:《新年乐鼓》、《参龙鼓》、《打头通》等,并吹奏民间乐曲和舞龙曲调。 舞龙舞蹈动作粗犷、豪放,伴奏音乐,节奏激昂;队形既严肃、又活泼,令人感到有种古代军阵乐舞的风格和气质。 马灯舞 马灯舞是十匹纸马,用竹篾扎成骨,纸糊成马。一匹纸马分为前身、后身两段,系在人身上,成骑马状形。规定是十个15~16岁的儿童扮演。扮《昭君和番》,各人骑在马上,王昭君娘娘和御弟刘文龙;李陵、李虎两夫妻为先锋;李广为元帅、苏武使者;汉元帝和正宫娘娘等十人送昭君出塞和番。前面领队的背着大旗,头顶上插一丛缨,武士打扮,在前面领路。 以一村为单位组织,每座屋都进去舞一番,约半个小时,一面舞,一面唱《马灯歌》。 马灯舞的图形也叫它踏歌图:有连环图、三角图、橄榄图、十字图、织篱图、蟠方图、单蟠云、双蟠云、蝴蝶图、五方图等。这十个扮演王昭君和番的队伍,按照图形进行表演,舞蹈动作一般都是漫步的形式。最后,皇帝和娘娘双双急进几步,后退几步,作告别姿势。 表演马灯舞,同时有民乐队在旁边奏乐,有唢呐、长号、锣、鼓、钹等,打击《花鼓调》、《新年鼓》和吹奏《天涯曲》、《快乐曲》等民间曲调。 八卦舞 八卦舞是道教传统的宗教舞。舞、歌、乐器三者结合组成整体的艺术表演形式。凡在一个村庄有迎佛、庙会、唱灵经、作吉利道场等都请道教法师去踏八卦舞,迎祥驱邪。 八卦舞是按照八卦图中顺序进行的。法师身穿道袍,头戴道巾,手执灵刀龙角。先吹三声龙角,在八卦图中,从“乾”字上起步至“兑”、“艮”、“离”、“坎”、“坤”、“震”、“巽”止,转步还原至中止,依口诀进行舞蹈;八卦舞口诀:“乾元亨利贞,兑泽英雄兵,艮山封鬼户,离九驾焰轮。坎水荡波涛,坤地留人们,震雷霹雳声,巽木镇山岳。吾在中宫位,诸将护吾身。” 踏八卦的乐器,是一个两尺多高的牛皮鼓和一面铜锣;舞时,鼓师擂鼓,一人打锣,有节拍地配合法师的灵刀手法和舞蹈步伐。舞蹈动作和锣、鼓伴奏,步调一致,节奏协调。八卦舞风格独特,威严壮观。 定位舞 在旧社会里,楠溪民众娶亲,须摆三筵酒,其中坐筵酒和出堂酒实行定位。并举行仪式舞。 坐筵定位:新娘坐花轿过门当晚开筵前,由二位伴姑,身穿艳装,在大厅酒席两侧,( 厅堂并集八仙桌,桌上摆锡鹤灯台、八角果盆、时鲜果品。上下首和左右均留有余地供跳舞用。)自左而右,表演(与新娘)见礼。开门、铺地毯、打壁钉、 掀帘、掸尘、挂画、缚丝、盖椅披、分筷、(持爵)敬酒,关门、(复与新娘)见礼等舞蹈动作。当伴姑表演与新娘见礼,分筷、敬酒等动作时,新娘脸带笑容,一一回礼答谢。伴姑舞姿轻盈活泼,自然大方;新娘答谢,芳容含羞,动作拘谨。伴姑跳定位舞时,吹班演奏《小古场》或《小开门》或其他欢乐轻快的管弦器乐曲牌伴舞。舞毕,摆开酒席。新娘坐首席首位,伴姑作陪。三亲六眷及众宾客按好的坐位对号依次入座饮酒。 出堂定位:在新娘过门后第二日中餐开筵前,新娘卸去珠冠蟒袍及盖头红,头插珠翠、金钗,身穿罗衫,腰系长裙,打扮艳丽秀美,以主人身份出间定位给君姑(即夫之母)及宾朋坐。(厅堂上下各置一把太师椅,上盖椅披, 名曰“龙头龙尾”。由赞礼司宣唱婚礼程序,婆婆行交家,把钥匙交给媳妇,这是一种隆重的仪式),定位舞蹈内容与伴姑跳的相同。为博众采,新娘出嫁前须认真练习,因人们往往把新娘和伴姑的定位作比较,优劣相形见绌。新娘跳定位舞,满脸春风,翠袖飘飞。她乘机试露锋芒,大展才艺,以获良好形象。金莲慢步,玉臂舒展,犹新莺亮翅,孔雀开屏。先睹为快者,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偶或掌声雷鸣,达到高潮。舞罢,开筵,新娘坐下首位,敬酒给众人饮。 据传,东汉太子刘秀,逃难至楠溪,后面追兵逼近,被一位在溪畔浣纱的村姑背他过滩,深藏起来,因而获救。为报此恩,刘秀以婚姻相诺。但后来刘秀即王位(公元25 年登光武帝位),忘了此事。村姑跋涉上京面君,陈说前情。 刘秀这时已立正宫,便认村姑为御妹,赐他出嫁时礼仪与皇室相同。宋朱熹制订的《家礼》中提到“定位”一俗。明洪武元年(1368),朝延下令:凡嫁娶,依《家礼》办。于是,“定位”由官宦豪族之家,推向社会富户。至清及民国,乡村中等家庭的婚礼也行定位。解放后,社会提倡移风易俗,破旧立新,新娘不坐花轿,改为步行或乘坐舟车,“定位舞”旋废。今永嘉县岩头镇尚有个别老媪能跳定位舞。1986年6月, 浙江省文化厅录像组莅永,在芙蓉村拍了定位舞。温州市文化局把定位舞拍成照片,编入《温州民间舞蹈集成》一书中,作为历史资料予以保存、研究。 高翘舞 高翘舞是民间流传悠久的民舞。清末民初永嘉(温州)很流行,每逢迎神庙会,居民化装扮起“七星”、踏高翘,在街上游行。高翘舞蹈者必需灵巧、活泼、细心、胆大的青年,才能掌握各种动作。 高翘表演形式:有单人、双人、三人以上等三种。单人高翘舞表演形式:有直步向前,退后,横步向左、向右,在走的时候,像戏班演员一样,能唱戏、说新闻、两手舞刀、舞棍棒等动作;双人高翘舞蹈表演形式:双人拉手前进、二人相对行礼、握手或赛跑、舞刀枪、比武等动作;集体高翘舞蹈3~10人都可以,其形式:如队伍走步,或走十字、走圆圈、分组唱歌;或吹箫、拉琴、奏五音乐器等;或舞棍棒刀枪、武打、比武等等动作。 魁星点斗舞 “魁星舞”是旧时民间戏班演戏时的开台舞戏。 魁星点斗舞的形式:他化装上台,眼睛滚圆,嘴笑咧开,表示十分高兴;左手执斗,右手执朱笔。身穿软衣裤,腰系帕带,脚穿软鞋。他上台舞时,从左边上台即行起舞,舞蹈是全身六肢运动,头部向左右摆动,两手随时摇摆;左右脚提高密步,臀部扭摆。在台上舞三圈后,舞到中间,台间里一个演员高呼道:“魁星到画堂,提笔作文章”,魁星即提朱笔点二点;魁星舞到左边,台后人又高呼道:“生下麒麟子,得中状元郎”,魁星提朱笔点三点;再舞到右边,后台间里又高呼:“中三元及第,点富贵双全”,魁星又点三点。后续舞三圈终,下。 跳加官舞 跳加官(跳高官)舞,是每个戏班到达哪个村或殿宇、道观中演戏时,都有“跳加官”舞。 加官舞,由琴、笛器乐伴奏,主要乐器是二胡配笛子合奏《跳加官》曲调,并配小鼓、小钹等。加官舞有单跳、双跳之分。单跳:装扮一个仙女,手执一根“朝笏”,从左相舞出,首先作掀帘动作,接下开小门出,继开左首边门、右首边门,后开当中大门。每开门舞出,一定双手捧“朝笏”象见皇帝一般缓缓地纳礼,规定三三纳九礼,接下把状元盔放“朝笏”上捧出来,满面笑容可掬地向台下四面进行献官盔,以表示献礼、献彩;接下抱着贵子在台前送子。以后照舞出时开门顺序还原关门。关好门,放下帘,缓缓地舞到右边下台,这是“单跳”。“双跳”舞是两个化装的仙女,同时从左右戏台屏后舞出来,在舞台上舞的顺序与形式基本与“单跳”相同。双人舞毕,从左舞出的往右边舞下台;从右边舞出的往左边舞下台,这就是“跳加官舞”的正套形式过程,流传至今。[1] [2] 下一页 休 闲 居 编 辑休 闲 宝 贝 网
≡
查看、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