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问题
   育儿问题
   家庭教育
   起名问题
   宝宝疾病

   相关栏目
 帮我想个关于飞的QQ个性签...
 爱情藏头诗
 设计风格命名
 请帮我的群起个好名字
 ·请帮我宝宝取个好听的名...
 懂五行八卦的人,麻烦帮我...
 几个名字的日文罗马译音
 大家帮我给女儿起个名字。...
 婚礼服务公司的名字,谁来...
 我叫白羽,是个女孩,我想...
 QQ取名高手和作诗高手来也...
 高分悬赏,给未出生的宝宝...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FAQ >> 起名问题 >> 

起名问题 请问艾里斯的ABC人格理论特色是什么?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8-06-28 07:06:38

  >>>>>>>>提问

急求啊,谢谢了
休 闲 宝 贝 网



>>>>>>>>休闲宝贝网回答:

艾里斯相信真理不是绝对或纯正的。所谓真理只不过是暂时性的,存在着被证伪的可能。建构的影子,在其中深刻存在着。书中也强调,REBT一直是后现代的思想,“因为它一个很有名的观点便是反对绝对的‘应该’和‘必须’”。

某些不容怀疑、的客观事实也许是存在的,可是我们似乎只能通过自己容易犯错、受到个人及社会影响、差异性大且随时变动中的人类观点去认识这些事实。我们无法百分之百肯定什么是真实或怎么才算真实(不管我们常常强烈说服自己:我们所做的是对的)。

要找出普遍的真理根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而所有的道德信条都蕴涵着建构的本质,不是单一因素所成。

尽管人类的性格中有一些重要的内在的且相当稳定的部分,但它同时也受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强烈的影响,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个人主义的。

文化对人类的影响非常大,人类行为不可思议地多元化,且没有充分证据显示,某一文化比其他文化在整体上更对或更错,更好或更糟。

非好即坏的二分法概念,通常存在于世上且受到僵化的信奉。然而这些概念容易流于不正确、限制且充满偏见。

我们总要选择某些目标,但这并不代表那些标的绝对好。我们肯定自己的价值和信念也只是我们选择这么做。

由此出发,REBT的人性观假设被总结为以下几点:(郑日昌等,《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28)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人们按照理性思维和行动时,他们就很愉快,富有竞争精神及行动有效性。
2、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
3、人具有一种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倾向性,既有合理思维又有不合理思维。也就是说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
4、人是有语言的动物,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不断地用内化语言重复某种不合理的信念,导致无法排解的情绪困扰。
5、情绪困扰的持续,实际上就是那些内化语言持续作用的结果。

尽管REBT有很多具体的技术并关注案主的具体认知和情绪困扰,REBT也鼓动案主行为的调整和改变,但根本上说,REBT的目标在于提供工具使案主内容能够重建其人生哲学(REBT称之为深远有效的新哲学观)并形成与之匹配的行为风格。
scsw (2007-10-26 03:41:53)
REBT如何界定理性与非理性

理性不上指没有感情。REBT并不强调我们成为非常冷静、完全理性的那种“机器人”或者“行尸走肉过日子”的人。通常,理性的人最好有丰富的感情——比如生命遭遇困难时,真的难过、失望及懊恼。

理性帮助人们达成基本目标和目的,而非理性则无法让人们达到这些目标和目的。
理性是自我协助,非理性是自我挫败。
从社群的角度看,理性也意味着协助群体运行并达成基本目标。

艾里斯承认,理性一词蕴涵着多层含义,其中甚至相互矛盾。

从案主的角度看,理性通常是指自我协助——多一些他们想要的,少一些他们不要的,这是十足的个人化的。但个人如果想获得健康的心理,又必须友善且适当地对待别人。于是,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维持某种平衡,又似乎是一件理性的事。这何其难。

艾里斯强调,对于什么是理性没有绝对的观点。就像“真正”的“好”或“道德”一样。

假设案主希望减轻恐慌、沮丧及愤怒的程度,你可以运用REBT等方法协助他达成心愿,于是,我们把这些自助技巧称为“理性”的。

大致而眼,这些方法更管用。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你随时可以质疑它们的绝对性和适用性。

你用这些技巧是因为你认为他们通常管用,不过也请你保持开放心态和怀疑心。
scsw (2007-10-26 03:42:39)
健康及不健康的负面感受

首先,所有的感觉都是“自然”的,几乎都在思考或案主自认为遭到不快或憎恶的刺激经验之后产生。
感受本身是一种人类“健康的 ”反应。没有健康的负面感受,人就不会尝试减轻或避开负面刺激;正面感受也会激发人们生存的欲望且干劲十足。

REBT鼓励人们,不管正面还是负面的感觉,都要尽情感受。

同时,REBT也将人们在遇到不顺遂的事情时的健康的负面感受(悲伤、后悔、沮丧、一时的盛怒等),和不健康的负面感受(恐慌、忧郁、狂怒、自怜等),分得很清楚。

不健康的负面感受容易产生亡羊补牢的重复,甚至导致停滞或破坏性的行为。

担心考试失败——用心复习、专心读书
对可能的失败恐慌——躲避读书(导致更恐慌)、心烦意乱地读书、焦虑而充满失败感地复习,甚至根本不参加考试。

因此,REBT鼓励案主对于重要的任务及关系尽力去做以求成功,只要不落入将欲望提升到绝对极致的圈套——“我一定要成功,否则就是一个没价值的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负面感受和功能丧失可能就出现了。恐慌和抑郁会封闭人类的希望之路。

艾里斯认为,人类的非理性是普遍存在的,他假设这种非理性有其生理的基础并在后天社会文化的环境中得到强化。所以,他认为:

通常,人类很容易以挫败的方式思考、感觉及行动。
他们可以建设性地改变自己。以及需要运用多种天生的创造力以减少天生的自我破坏行为。
scsw (2007-10-26 03:43:27)
第三章 REBT人格困扰与改变的理论

前提:
所有的人都有功能丧失现象的存在,只是程度和种类有别。
人类的心理困扰多样而繁杂,我们根本无法完全了解。
我们也许能找出一些困扰的主因,却不是全部因素,尤其针对具体案主时,我们只能找出造成他情绪及行为问题的某些主“因”,却不是全部的“因素”。
人类在认知、情绪及行为方面都受到困扰,且它们之间相互影响。

心理困扰的成因与过程

REBT特别强调认知因素对于焦虑、狂怒和忧郁的影响。这也是ABC理论的核心。
但是,很多人没想到过或者说不相信,自己要为自己的反应负最大责任。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推诿于外部因素。
我们不相信或者没想到,自己有能力选择比较弹性、实际且有用的反应。
相反,如果我们的很想成功、获得认同和舒适的强烈欲望被逆境干扰,通常我们会习惯性地要求这些逆境“消失”——“都是因为她!”、“这个万恶的世道!”、“都滚吧!”——逆境绝对不可以、不应该存在。
而当我们的欲望薄弱或还好时,我们就可能会比较理性地面对,这样的时候,即使欲望没获得满足,我们也比较不会有困扰。

人类评估逆境的信念通常是自动且是潜意识的,不过他们也经常存在于意识中。而在前者的状态下,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是逆境让我们感觉糟糕、情绪不好,而不能意识到是我们内在的非理性信念引发(或强力影响)情绪。

运用ABC理论,REBT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找到应该!找到必须!”帮助案主找到导致其心情沮丧的主要助力之一,并让他们了解到自己有能力改变。
scsw (2007-10-26 03:44:31)
情绪困扰的持续及强化的理论

马拉丝的案例:

挫折事件1(A1):考试没有得到A的成绩
非理性信念1(IB1):我必须在学习上表现优秀,我必须始终得到A的成绩!
情绪结果1(C1):沮丧

于是,出现了挫折事件2(A2):她感到沮丧
非理性信念2(IB2):我一定不可以沮丧!
情绪结果(C2):更加沮丧

挫折事件3(A3):来接受咨询,但一时间没有改善
非理性信念3(IB3):我必须在咨询中取得好的效果,我一定要表现良好!
情绪反应3(C3):沮丧

也就是说,人们在因为不合理信念而出现情绪困扰之后,这种困扰本身又成为新的第二层困扰。我们会因为焦虑而焦虑、因为自己变得愤怒而愤怒。(2004年,巴洛认为,人们在经历了困扰的情绪后都会产生次级困扰,因为缺乏挫折耐受力是在困扰情绪体验之上的,也就是说,耐受力的缺乏是本来就存在的,这必然导致对困扰情绪体验的困扰)

在上面的案例中,艾里斯以颠倒次序来协助案主,先接受自己第一次治疗失败;其次,尽管沮丧还是可以接受自己;最后,即使成绩拿了B、C,仍能接受自己。

也有理论认为,在次级情绪困扰存在的时候,任何试图干预第一种困扰的努力都会失败。只要人们一想到自己是多么的难过或者可以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克服第一种困扰,他们就出现灾难性想法或缺乏挫折耐受力,并导致次级困扰的出现。

这里,表现出REBT和其他一些学派不一样的地方。REBT不强调被接纳和被爱的重要性,即使那是种好感觉。REBT关注自我接纳,教导案主如何做到不压抑感受,在接纳自己的基础上,具体克服相关不健康的负面感受,并产生前面说的连带效应。

scsw (2007-10-26 03:47:07)
对于非理性信念的揭露


从11种非理性信念到四项、三大类信念,再到一个绝对的必须或要求。


一个必须:对想法的绝对化的僵硬的联结是情绪困扰的核心,由此衍生出其他类似的非理性信念。

例如:

核心信念:

我必须要表现优秀且得到重要他人的肯定。

衍生信念:

灾难化:张三这样批评我简直糟糕透了!
无法容忍:我无法容忍李四的拒绝!我要疯了!

过分概括化:如果张三李四批评我,其他人也会仿效,到时候我就孤掌难鸣了。
乱贴标签、贸然定论:如果张三李四批评我,一定是我太糟糕了。

选择性注意负面信息:李四皱眉,一定是对我不满。
误解正面信息:张三约我出去,一定是可怜我这个呆瓜。

贬抑好事:今天和李四聊的不错,可通常我的口才很差,他对我的印象应该还是不好。
人格化、个人化:李四说他忙得没功夫见人,他真正的意思是不想见我。

表里不一:这一次我违背自己的行事风格善待张三,事实上我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根本不算好人。
完美主义:这次和李四相处得不错,可是还是犯了一些愚蠢的错误,加入我是一个完人就不会失手,我应该完美才对。

工作者越协助案主发掘并克服其主要的非理性信念,他们就越知道如何掌握他们,同时挖掘更多特殊、格局狭隘的非理性信念。
scsw (2007-10-26 03:47:33)
澄清信念、感觉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这里首先再次强调了ABC理论以及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A——C的直接反应。但是,B很重要。

可以设想一下: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人在密闭的空气里感到焦虑?
为什么不是所有人在遇到不公平待遇时都怒如公牛?
为什么同样面对嘲笑有人一笑而过而有的人就觉得自己是个孬种?
为什么同样面对失恋有的人伤害自己、有的人伤害对方、有的人再也不相信爱情而有的人仍在对方可以接受的前提下继续给于对方关心和关注?

B,作为一种内在的对话,作为指导我们理解我们所遭遇到的事件和人境的主要线索,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工作者要努力协助案主寻找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更要协助其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与情绪、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性,特别是对于那些情绪困扰比较严重的人来说。否则,他们就无法学习、运用REBT任何一种最重要的洞察,甚至连一般性的治疗都难以奏效。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