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
   新生儿期
   婴儿期
   幼儿期
   学龄前
   宝宝健康
   教育指南

   相关栏目
 婴儿喂奶之间不宜加喂水
 男孩健康生长曲线图(上)...
 如何判断婴儿期的知觉
 千万别拿宝宝安全当儿戏!
 宝宝趴趴训练(图)
 母乳喂养产后要恢复的更好...
 宝宝皮肤痒妈妈护理需用心...
 妈咪喂养常犯的30种错
 为何打预防针会让孩子不舒...
 宝宝准备开始认生了?
 宝宝穿衣烦恼 见招拆招
 牛奶常温状态下可以放多久...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早教 >> 婴儿期 >> 

婴儿期 “创造性”能不能教——黄全愈看素质教育之一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8-02-22 02:30:52

 

  (黄全愈简介:老三届,77级,文学硕士,美国Villanova大学理学硕士,美国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他通过对自己孩子及美国教育制度的长期观察与思考,针对我国教育改革中的许多问题,写成《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眼里的中美教育》一书,近期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是作者主要观点的浓缩。) 

  中华民族的迷惑——为什么中学的时候行,成年了就不行? 休 闲 居 编辑休 闲宝 贝 网

  中国的教育到底行不行?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这个问题都很令人迷惑!

   如果说中国的教育不行,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击败众多对手,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各种个人奖和集体奖?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自从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任何一个中国高校(包括台湾高校)的专家教授能获诺贝尔奖?这是不是中华民族一大困惑? 

  当然,我们不能以是否获得诺贝尔奖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否发达的惟一标准。其实,能获得一定数量的诺贝尔奖的国家,其教育一定会具有一定水准;但尚未获得诺贝尔奖的国家,不一定其教育就不行。 

  然而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科技发达的国家,教育一定发达! 
  第二,教育落后的国家,科技一定落后! 

  美国有人说他们自己是“科技发达,教育落后”,那是他们在鞭策自己。 

  国内有人说我们自己是“科技落后,教育发达”,那是有人缺乏自知之明。 

  应该怎样评定我们国家的教育呢? 

  我认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判断谁是真正的胜利者,只能是在终点,而不是在起点!也就是说,在肯定中国的中学生每年都能击败众多对手而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各种奖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奖杯或金牌下的阴影。 

  中国的初等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世界之最吗? 

  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能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的各种奖,但却没有一个中国高校的成人获诺贝尔奖;而美国则是初等教育“一塌糊涂”,但美国的成人高校赢得世界上最多的诺贝尔奖。 

  于是乎,许多人就很自然地想到这两者的结合:中国的“最”+ 美国的“最”=世界之最。 

  我们来分析“中国孩子在国内接受初等教育,再到美国来接受高等教育”是不是最好的模式? 

  就教育来说,在中国接受初等教育,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这两者的简单相加,并不一定是最佳组合。 

  当然,大多数来美的中国留学生都是有些“料子”的,故也学有所成。能不能出个把诺贝尔奖得主,我不敢肯定。但要在我们这代留学生中出“一批”——十来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发育不良的种子,再移植到别的环境,就算能成材,也难成顶级的栋梁之材。 

  我国著名科学学专家赵红州教授,总结出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4点原因: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遴选机制。 
  我同意上述4个原因,但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赵的文章并未提及。 

  中国孩子问“像不像?” 

  美国孩子问“好不好?” 

  每次儿子画完画都要问:“像不像?” 

  起初我们也不甚明其意地用“像”或“不像”来回答他。其实,到底儿子想问的“像”指什么?而我们回答的“像”或“不像”又指什么?没人去深究。 

  后来,我们有机会接触美国孩子多了,我发现:美国孩子在画完画后,是从来不问“像不像”的,只问“好不好?” 

  当一个人从小就反复接受这种模式的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的以“像不像”样板来要求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像不像”的问题可能也会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是,由于这种训练往往培养的是一种比照式的线性思维,很多人就又会从现实生活中的竹子回到“样板”般的竹子国画中去。 

  用理论性的术语来说,就是动力定式导致的定向思维。 

  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因此,美国孩子画完画后,只问“好不好”,不问“像不像”。 

  回答“像不像”的问题,是指“复印”得如何。 

  回答“好不好”的问题,则是指“创造”得如何。 

  一个尴尬的问题——创造性能不能教? 

  “到底创造性能不能教”,在相当多的中国教师心里,是从来没有想过是否要打上问号的。因此,他们的问题不是“能不能教”而是“怎么教”。 

  把技能看成创造,这是许多中国教师认为创造性可以教的原因之一。

  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出来的。

  人的先天的潜能有一定极限,后天的开发也不是无限的。当我们以为,给孩子加压加量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那就错了。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

  不可否认,开发智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开发智力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去达到其他的目的。比如,开发智力可以作为应试教育的一个手段来达到“应试”的目的。这是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违背的。如果进而用开发智力来替代培养创造力,就更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了。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摧毁常规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个性有缺陷或者懒惰的人。但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


  因此,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我说创造性不能教,首先是因为“知识或技能”与创造性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概念。其次,凡是能传给他人的,一定是可以重复的,而可以被他人重复的则一定不具有创造性。

  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