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
|
|
|
家庭教育 毛主义者是什么?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8-01-31 14:30:49
>>>>>>>>提问
http://news.163.com/07/0701/00/3I9BVMJ6000120GU.html新闻中提到毛主义者.不懂. (1)什么是毛主义? (2)什么是毛主义者? 详细些,OK?谢谢.
>>>>>>>>休闲宝贝网回答:
“‘毛主义’这一术语,是西方人,或更准确地说,是哈佛的学者们为了方便而随手创造出来的。”(陈志让:《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前言。)持自由派立场的一批哈佛学者最先使用“毛主义”概念,其初衷是为毛泽东勾画一幅不同于所谓极权主义领袖的思想肖像,强调毛泽东思想中的“非马克思主义”因素,以表明中国革命不是苏联和共产国际的“阴谋”。这一工作在1951年由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学者施瓦茨(B.Schwartz)在其《中国共产主义与毛的崛起》一书中最初完成。“毛主义”概念的提出,试图说明毛泽东本人的思想是不同于马列主义传统的又一种“主义”。施瓦茨认为,毛泽东本人的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社会现实生活与传统文化的独特产物,它与马列之间并非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他却由此出发把毛泽东的思想与马列主义割裂开来,把中国特色绝对化,认为毛泽东的思想不过是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结合。对于“麦卡锡时代” 的美国社会而言,提出“毛主义”概念的做法在政治上是具风险性的。因为这一概念不仅具有浓厚的学术意味,而且还有着更多的政治色彩,这尤其容易引起右派的敏感。比如美国学者威特福格尔(K.A.Wittfogel)就曾明确指出,所谓“毛主义”的说法不过是一个“传说”(K.A.魏特夫:《“毛主义”的传说》,《外国学者评毛泽东》第4卷,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212页。),毛泽东完全是照抄照搬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由此可以断定中共与苏共是一家。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以施瓦茨为首的哈佛学派与右派之间的争论。即所谓的国外毛泽东研究四次大的论战中的第一次。
就争论各方来看,他们对“毛主义”概念的理解,也就是对毛泽东思的思想及其来源进行性质定位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解。正如费理察(R. M.Pfeffer)所指出的“为了深刻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我们必须努力理解马克思著作”;(《外国学者论毛泽东》第4卷,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第133页。)二是他们对毛泽东的理解;三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但是,由于他们都停留在文字表面的阅读,所以,就漫化般地勾画出了作为“经济决定论者”的马克思和受中国唯心主义传统深刻影响的“唯意志论者”的毛泽东。各方都满足于对马列文本、中国传统文化和毛泽东著作做文字表面的阅读与理解。为了在这些著作群中找出不同点并努力形成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解释,结果各方都运用不同的原文和“语录”来加强自己的观点。
在这一背景下,文献研究,特别是文献的搜集、考证与整理的工作就显地格外重要。一部分学者较早进行了毛泽东文稿的选编工作,比如美国的施瓦茨等人编辑了《中国共产主义文献史(1921-1951)》、施拉姆(S.Schram)编辑了《未经修饰的毛泽东:谈话与书信集(1956-1971)、陈志让(Jerome Chen)选编了《毛泽东著作:选集与书目》;日本学者竹内实在《毛泽东集》及其《补卷》中,用中文以二十卷的篇幅整理出版了1912年到1949年期间的毛泽东文稿;德国学者马丁也用中文与德文主编了七卷的《毛泽东文选》,等等。总之,他们在这一阶段相继用多种文字(主要是中文)出版了他们所能找到的并自认为是可靠的、第一手的毛泽东文献集。但是,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毕竟只是展开研究辅助性手段,不能代替思想史的深层探讨。这是因为,如果说原文中的中立的 “文字事实”可以作为不同解释之间孰优孰劣的“终审法官”,那么,现在由于对立双方皆以经典文本和最新文献为依据,使得读者作为“受众”一方不知所措,无法判断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因此,“毛主义”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怎样?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说明。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毛泽东本人著作的复杂性,这导致了关于毛泽东著作文本存在着解释的“合法性”问题;另一方面,做为定位参照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本身也各自存在着解释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国外“中国研究”领域对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判断很难对读者真正具有说服力。
≡
查看、发表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