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育儿问题
   家庭教育
   起名问题
   宝宝疾病

   相关栏目
 家长学习认识提高篇
 班队会老师要什么班干部发...
 家教是请大学生好,还是在...
 小鹰是怎样成长的?
 怎样提高感知能力?
 怎样做才能使上课时不分心...
 怎样利用“十一”假期,提...
 初次做家教····
 有关大脑知识的,简单易懂...
 上课传纸条
 老师侮辱女学生
 困难和挫折是否有利于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FAQ >> 家庭教育 >> 

家庭教育 谁有初中老师教育学生的事例?奖励100积分!速度!!!!!!!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8-05-30 21:36:44

  >>>>>>>>提问

要好的 有用的
休 闲 宝贝 网



>>>>>>>>休闲宝贝网回答:

教育呼唤“真爱”

——读《敢把老师关进笼子》有感

今日偶读明禹君的《敢把老师关进笼子》(载《校长参考》2006年3月第44页),深有感触,到了晚上,总觉得要写点东西。这篇文章肯定有许多同仁没有读过,请允许我先做个简要说明,如果表述不准确,还望见谅,请看原文。

文章写作者上中学时,班级有个天生残疾的女生,因为家穷,买不起轮椅骑,爸爸就用木头为她削了拐杖。当时的班主任是个30多岁的女老师,对她格外关照,经常在课间扶她吹风,有时背她上厕所。女孩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班上同学被老师的行为也深深感动,纷纷效仿老师的行为,为她带来保健品,为她购买新轮椅……班级上下洋溢着爱的暖流。很快,这件事情让电视台知道了,特派记者来进行全方位报道。泪流满面的女孩面对镜头哽咽地说,永远忘不了老师。然而作者一次到办公室听到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谈话,得知班主任对女孩的关爱全是为了自己的职称,是一种虚假、虚伪的爱。于是作者的失望与痛心可想而知。当年少不谙事理的作者将此事告诉女孩,女孩更是伤心欲绝,愤然离开曾为之感动、钟爱的课堂。最后作者感慨,如果在这件事上老师是刽子手,他就是帮凶;如果这个世界由他做主,他就要把老师关进囚养动物的牢笼。

故事大概内容介绍完毕,作为读者,我很感谢明禹君,他真诚地诉说,真情地流露,真心地忏悔,真切地期盼,真正地指引,令我感慨万分,受益匪浅。作为老师,我更应该感谢明禹君,他的经历给我们上了生动一课,他让我们真切明白教育要呼唤“真爱”,坚决摒弃、制止、反对虚假的爱。联想我们周围,教师虚伪之爱的事例比比皆是,俯首皆拾。学生成绩不理想,苦口婆心地劝慰,抑或滔滔不绝地倾诉,抑或义愤填膺地斥责,抑或大动甘戈地施罚。乍一看是为了学生的成绩,其实背地里大家都知道,是为了自己的考核积分,是为了自己的奖金荣誉。再如,学生迎面走来,呼之以礼,我们许多老师都熟视无睹,甚至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对于学生上交的作业,也是束之高阁、置之不理,即便批阅,也是大笔一挥,一蹴而就,很少有时间认真的检查,细心地批阅。看看有些语文老师的作文评语,龙飞凤舞,敷衍了事,你就体验到教师的真爱到底有多少。

教育中关于爱的论述,不乏其人。如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夏丐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尽管他们对于爱的语言表述不尽相同,但他们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都是真诚的爱,源自内心的爱,发自肺腑的爱。李镇西老师也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我们笑眯眯地送上一张贺卡;节假日时,我们邀请学生(或被学生邀请)去远足郊游、去登山探险;在课余与学生一起评论甚至争论一下北约东扩的影响、中东和平的前景或马拉多纳或郝海东……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只把我们当做老师。”

再让我们读读苏霍姆林斯基真爱的语句:“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我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据好友云中逸客说,李镇西老师读到这里,曾潸然泪下,不能言说。我读到这里,尽管没有泪流满面,也两眼湿润。试想,一个老师做到这个份上,怎愁得不到孩子的拥护与爱戴?一个老师做到这个份上,怎能不让人崇敬与折服?如此爱心,如此真诚的爱,在我的心中也不乏其人,如斯霞老师,霍懋征老师,魏书生老师,李镇西老师,于永正老师,窦桂梅老师。当然还有更多,只是目前我没有接触或晓知。

因此,明禹君的这篇文章,我很喜欢,尽管它不那么招人喜爱,甚至有点令人讨厌。但从它里面我得到一点思考与启示,那就是要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情何景,无论何因何果。(2006.3.28)


给学生留一点思考的空间

今天上午我听了八年级一堂物理课,执教者是一位女大专生,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她授课的内容是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按照教学设计,她先介绍物体的形变和弹力概念,接着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根据观察现象填写结论,再到弹簧测力计的设计原理,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完成课堂练习。纵观整堂课,她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与要求,学生也大体掌握了弹簧的设计原理与使用方法。但唯一遗憾的是,课堂上她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少。往往一个问题才抛出,就立即让学生回答。

举个例子,在新授内容即将结束时,离下课还有十几分钟,她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这堂课讲了什么内容?话刚结束,她就指名回答,学生没有半点思考的时间。其结果可想而知,被点名的学生满脸通红,老半天没说出一个字,胡乱地翻着书,两眼不停地来回扫射。教室里一片沉寂,仿佛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见声音。听课的老师也屏住呼吸,我同样不例外。她脸微微有点红,不耐烦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回答?现在还要翻书?”学生极为惶恐,连忙合起书本,深深地低下了头,仍旧是一个字也没有说出。最终老师不得不又将刚刚讲授的内容重复一遍。学生没有回答出来,我亲眼所见。下了课,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如果指名回答的是我,那么短时间内我也肯定不知所措,无话可说。

由此,我想到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他在《论语》的“侍坐”篇中,描绘了自己教学的场面:师生对坐着,潇洒的曾在抚琴,气氛祥和、温馨、舒适、典雅。孔子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志向,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而一旁的孔子,自始至终都面带微笑,不时随和地插上一句:“你说说看!”然而便是耐心的倾听,始终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在曾提出自己的疑问时,孔子才发表自己的见解,作出自己的评价。可以说整部《论语》,孔子极少自话自说,大部分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他最多只做一番简短的评价。

平日教学里,我们总是埋怨学生不热爱学习,表现不够积极,思维不够活跃,甚至很糟糕,许多自认为比较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可是如果要埋怨,那就得先埋怨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赶着学生走我们的路,不留给他们一点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学习与倾诉。我国著名诗人、剧作家郭沫若曾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老师频繁地问,学生机械地答,看似热热闹闹,异彩纷呈。其实更多时间我们发现许多学生都无精打采,无所事事,甚至两眼无光、昏昏欲睡、一蹶不振。这显然不是我们老师所期望的,也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2006.3.22)


一位老教师的真情相告

6日上午,我有幸参加高邮市九年级语文复习研讨会。会上分管中学语文教学的教研员,认真总结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情况,同时针对06年中考复习提出了许多措施与建议。作为一名首次任教九年级语文的科任老师,我凝神屏息,全神贯注,生怕落下一句话,一个字。百能圆珠笔在听课笔记上不停的移动,顿时一页页洁白的纸上留下一串串醒目字迹。台上讲得快,我也记得快。至于其间真义不甚理解,多少有点囫囵吞枣,狼吞虎咽。

但会议中途休息一刻钟,一位老教师的真情相告,令我大跌眼镜,不禁产生深深的迷茫与困惑。谈到现代文的讲授,他说,一周搞定一个单元,一课时结束一篇课文。上课重点,解决生字词,熟记文学常识,了解文章体裁。至于文本解读,内容赏析可不闻不问,抑或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因为中考现代文阅读感悟全是课外的,课内文章肯定不考。说到复习,他说得很简单,做试卷,解疑难,记题型。尤其是一些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题目,倍受中考命题组成员的青睐,因而也常常搬上试卷,我们务必要多练、多记。说到古文讲授,他说得就更为简单,熟读成诵,包括字义、句意、文学常识等。

他说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我听得也是目瞪口呆、大为惊讶。他,年近五旬,头发有点斑白,满脸倦容,刀刻般的皱纹、密密的鱼尾纹几乎布满整张脸,犹如饱经风霜的农人。多年任教毕业班语文,足以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许他察觉出我的惊异与迷茫,说他每一年的学生成绩都非常优秀,如上学期期末检测,班级平分在全市都名列前茅,远远超过其它农村中学各个毕业班。望着他沧桑的脸上流露出的自信与自豪,我顿时滋生出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真有一种久旱缝甘露的滋味。

会议结束,脑海还在回荡他的话语,但心头的疑虑也油然而生。多年的教学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无可非议与辩驳。然而他对于现代文的一套教学理念多少让人有点不敢苟同。中考不考课内文本的阅读赏析,千真万确,众人皆知。但这并不说明现代文的讲授就可有可无。因为老师课堂上的现代文分析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一个告诉学生如何赏读文章的例子。如果学生不能掌握现文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又怎能去阅读课外的文章?因此,老师课堂上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是塑造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多的是培养他们各种技能与技巧。从而也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写下这些内容并非诋毁与蔑视那位老教师的行为与方法,而是觉得,我们所有老师在一根考试指挥棒的飞舞下,变得多么可悲与无奈,辛酸与变异,犹如一群群戴着镣铐跳舞的人,丝毫没有行动的自由,遇事的主见,自我的创新。(2006.3.9)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