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育儿问题
   家庭教育
   起名问题
   宝宝疾病

   相关栏目
 姓毛该怎么取名才好听啊?...
 怎样才是应该
 积分多了可以换价值大概多...
 不敢和陌生人说话怎么办,...
 教育子女的问题,我真不知...
 幼儿玩电脑,注意什么?
 小孩上完幼儿园中班,上大...
 孩子11岁了,如何让孩子养...
 成人该如何长大?极其困惑!...
 6岁的男孩该培养什么能力?...
 5岁男孩是否合适上学?
 新疆是不是有这么三个特产...

 您现在的位置: 休闲宝贝网 >> 育儿FAQ >> 家庭教育 >> 

家庭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人格培养
  人气: 【字体:
  发布时间:2006-09-11 08:52:22

  >>>>>>>>提问


休 闲 宝贝 网



>>>>>>>>休闲宝贝网回答:

对孩子的人格教育

  最近教育部门特别强调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便是学生的人格教育。很多事实证明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生在人格教育观念上显得很薄弱。可以说,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便存在着这个弊病。
   一般说来人格教育常被理解为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它与人的先天性并无多大关联,而是靠后天教育培养才形成的,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性养成和教育密切相关。专家认为人格教育和养成的内容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礼仪”观念即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
  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在这方面,应当教育青少 年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
  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一般来讲,外向的心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心理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因此,在心理倾向上,要注意培养人的独立气质和自主能力,并把这种气质能力与遵从社会规范、服从公共权威的“顺从”意识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地认为独立就是好的,顺从就是错的。同时,在现代社会生活普遍优裕的情况下,教育孩子要牢记“生于忧患”的教训,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挫折训练,培养吃苦精神、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毅力。
  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等两种。这两种习性对于养成人的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关系极大。一般情况下,应当以教育和养成青少年的和谐习性为人格培养的目标,消除他们的对抗习性。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注意克服他们的现代思想观念中不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继承和培养传统的“无我”、“忘我”的精神境界,消除自我中心主义,努力使他们达到做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的境界。(这虽然显得有点高调,但它确是人格教育的最高目标。)
  那么家长们(可推广之全体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呢?专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 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于社会个体内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观念,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
  第二,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教育的内容和孩子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他们的习惯。中国文化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例如,西方人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性;教育儿童爱护一草一木,爱护环境,由此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应当积极吸取。
  第三,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家长们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孩子建立良性人格。强制教育是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应当慎重采用才行。
  第四,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孩子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一样,应当想办法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和思考习惯,通过一定的事例使他们顿然醒悟,从此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没齿难忘。
  第五,必须运用无形教育的方式,把教育者的日常言行作为受教育者的样板和标准树立起来,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教育者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常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正是说明为父母者的自然“身教”的巨大影响力。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 1f2 言一行都在默默地感染着学生。在社会中,位尊势重的人的言行同样在“暗示”着周围的人:人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为人。
  可以说自古我国人民就非常重视对孩子的人格教育,而且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优良传统。可现在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视了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导致他们在自身素质的养成上多多少少地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必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这项工作的开展的重担无疑又压在了我们诸位家长的身上。

≡ 查看、发表评论 ≡